藁茇的意思、藁茇的详细解释
藁茇的解释
香草藁本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藁本》。参见“ 藁本 ”。
词语分解
- 藁的解释 藁 ǎ 〔藁木〕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根可入药。亦称“西芎”、“抚芎”。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茇的解释 茇 á 草木的根。 在草舍住宿:“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拔除。 古同“跋”。 姓。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藁茇(gǎo bá)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植物学考据进行解释。以下从权威词典及古籍角度进行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藁茇指藁本的根茎,是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的干燥根及根茎。在传统本草学中:
- 藁:原意为禾秆,引申为植物茎部。
- 茇:《说文解字》释为“草根”,《尔雅·释草》注“茇,根也”。
故“藁茇”即强调藁本植株的药用根部特征。
二、文献考据
-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藁本,根名藁茇,气味辛温……治太阳头痛、巅顶痛。” 明确指出“藁茇”为藁本根茎的别称,并记载其药性。
- 《证类本草》(宋·唐慎微):
引《名医别录》载:“藁本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采根曝干”,其“根”即指藁茇。
三、植物学特征
藁本为多年生草本,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表面棕褐色,具浓郁香气。其干燥根茎在中国传统医药中称“藁茇”,属解表药,功能散寒祛湿、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巅顶疼痛等症。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形近词区分:
- “藁本”:植物全株或地上部分统称。
- “藁茇”:特指地下药用部位(根茎),强调入药部位特征。
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商务印书馆, 2021.
- 李时珍. 《本草纲目》(校点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 唐慎微. 《证类本草》(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网络扩展解释
“藁茇”是中药学中的术语,指伞形科植物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具有药用价值。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与别名
-
基本含义
藁茇是藁本的别称,属于伞形科植物,其根茎和根可入药。
别名包括鬼卿、地新、西芎、抚芎等。
-
名称来源
“藁”指草本植物,“茇”意为草木的根,合称即强调其药用部位为根部。
二、植物属性与药用价值
-
植物学特征
- 形态:根茎呈结节状圆柱形,表面棕褐色,具纵沟纹;支根细长,易剥落。
- 显微结构:横切面可见油室、分泌道及木纤维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
药用特性
- 性味:辛、温,无毒。
-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常用于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 用法:煎汤内服,用量1~3钱(约3~9克)。
三、产地与分类
- 主要品种
- 藁本:主产湖北、湖南、四川,以香气浓郁者为佳。
- 北藁本:产河北、辽宁等地,根茎多分歧,质轻纤维状。
- 其他变种:云南黄藁本、新疆藁本等,部分地区作替代品使用。
四、注意事项
需注意与山藁本(土藁本)等近似植物区分,后者为伞形科泽芹或骨缘当归的全草,功效不同。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安穆百叶保和襃擢贝利锛锄飙发电举参劝潺潺车马盈门大事记瞪眡奠基典谟训诰彫苓斗士杜家村费耗丰年玉愤恚分子运动论改律冠履倒易过磨果真化碧黄花姑娘活罗戒谕觊慕金刚杵扣扉頍然牢狱力势龙竹慢词慢视没完闷瞀绵惙偏駮辟阖乞丢磕塔扫晴娘失察十眠九坐厮咬眺瞻廷魁土层推恩削藩土王往常时晚麦微孽缊袯象驾献飨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