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的意思、感天动地的详细解释
感天动地的解释
感动天地。《景德传灯录·义柔禅师》:“僧问:诸佛出世,説法度人,感天动地;和尚出世,有何祥瑞?” 元 关汉卿 有《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
词语分解
- 感的解释 感 ǎ 觉出:感触。感觉。感性。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 动地的解释 震撼大地。《公羊传·文公九年》:“地震者何?动地也。”《北齐书·神武纪上》:“ 神武 亲送之郊,雪涕执别,人皆号慟,哭声动地。”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专业解析
"感天动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某种情感、行为或事件极其强烈、深刻,足以感动上天和大地,常用来强调其震撼力与感染力之巨大。
详细释义:
-
字面与核心含义:
- 感:使感动,触动。
- 天:上天,苍穹。
- 动:使震动,撼动。
- 地:大地,土地。
- 合起来,字面意思是“使上天感动,使大地震动”。其核心含义是指某种情感或事迹极其真挚、悲壮或伟大,其力量强大到足以感动自然界最高、最广的存在(天与地)。
-
引申义与用法:
- 形容情感极其深厚、真挚,如亲情、爱情、悲情等,达到了极致,令人无比动容。
- 形容事迹极其悲壮、伟大或崇高,其精神或影响力震撼人心,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 强调影响力巨大且深远,超越了个人或小范围,具有普遍感召力。
- 常带有夸张和强调的修辞色彩,用于表达极高的赞誉或描述极其震撼人心的场景。
-
典故与出处:
- 该成语的经典出处是元代关汉卿的著名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剧中,主人公窦娥蒙受不白之冤被处死,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证清白,结果一一应验。她的冤屈和抗争精神“感天动地”,最终得以昭雪。这部作品深刻体现了该成语所蕴含的悲壮、震撼与力量。来源:关汉卿《窦娥冤》标题及剧情。
-
现代用法示例:
- 用于描述伟大的牺牲精神(如英雄事迹)。
- 用于描述深厚的亲情或爱情故事(如不离不弃的照顾、生死相随的承诺)。
- 用于描述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或事件(如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一场灾难中涌现的感人事迹)。
- 例:这位母亲为救治孩子倾尽所有、历尽艰辛的故事,真是感天动地。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感天动地”的释义为“使天地为之感动。形容感人至深”。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感天动地”解释为“形容使人非常感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 关汉卿《窦娥冤》:作为该成语最著名的出处和文化载体,其标题“感天动地窦娥冤”直接体现了成语的含义。 (来源: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
网络扩展解释
“感天动地”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形容事物的感人程度极为深远,能够使天地为之动容,常用于强调行为、情感或事件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出处与典故
- 《列子·黄帝篇》
最早见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
- 宋代《景德传灯录》
义柔禅师提到:“诸佛出世,说法度人,感天动地”。
三、用法与语法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
- 感情色彩:含褒义,多用于赞美真挚情感或伟大事迹。
- 适用场景:如描述亲情、爱情、奉献精神等深刻感人的行为。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惊天动地、感人肺腑。
- 反义词: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五、延伸含义
除形容感人至深外,也比喻极大的冤屈或诚意能令无情天地动容。例如古典文学中常用此词渲染悲剧色彩。
如需更多示例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犴圄霸儒八闼被囊茶楼孱颜侈君出彩泚颜促进道床道德关系达照灯光丁村人多敢髶髦负愧頫领干嚎瑰意奇行邗溟沟耗散鹤草匠郢胶布曒映家生肖近行浸渍楷则客乡诳吓灵鞭礼堂鸾降录用马馆鮎鱼上竿帊首辟摽且做轻视亲洽驱驰日暮路远市口襹襹四圣谛送检索饭汤器谈慰挺操外属完办威赫惟利是命文章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