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名。在 成都 城西。少,小。言少城,对 成都 大城而言。《文选·左思<蜀都赋>》:“亚以 少城 ,接於其西。” 刘逵 注:“ 少城 , 小城 也,在 大城 西,市在其中也。”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四:“东望 少城 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宋 陆游 《成都书事》诗:“ 大城 少城 柳已青, 东台 西台 雪正晴。”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台城少城》:“ 晋 益州 刺史治 大城 , 蜀郡 太守治 少城 ,皆在 成都 ,犹云大城、小城耳。 杜子美 在 蜀 日赋诗,故有‘东望 少城 ’之句。今人於他处指 成都 为 少城 ,则非也。”参阅《太平寰宇记·剑南西道一·益州》。
“少城”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释:
“少城”指古代成都城西的一座小城,与成都大城(主城)相对。名称中的“少”意为“小”,强调其规模较小。其地理位置在成都老城区西部,具体范围北起小北街,南至君平街,东抵东城根街,西达同仁路()。
“少城”既是成都历史上的地理实体,也是文化符号,承载了从战国军事要塞到清代满城的社会变迁。其名称和遗迹至今仍存在于成都地名(如“少城路”)和文学作品中,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少城》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一个规模较小的城市,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它描述了一个人口较少、建筑物较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
《少城》的拆分部首是少字的部首少(少+3),笔画为4画。
《少城》这个词的来源不够确切,但一般认为它可能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用来形容规模较小的城市而衍生出来的。
《少城》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少城」。
古代汉字多经过演变和变体,所以古代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情况下,《少城》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类似。
1. 这个国家的首都算是个大城市,但其他地方都是些小镇和少城。
2. 我在那个少城长大,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少城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不同的词组,例如:
1. 少城人:指来自小城市的人。
2. 小少城:指规模更小的城市。
与《少城》相近义的词语包括小城、小镇、县城等。
与《少城》反义的词语包括大城、都市、首府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