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疮口表面所结的痂。《宋书·刘穆之传》:“ 邕 所至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鰒鱼。” 宋 苏轼 《鳆鱼行》:“食每对之先太息,不因噎呕缘疮痂。”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三数日后,解纸缚,疮痂已落。”
(2).比喻缺点、过失。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揭别人的疮痂,不管关系怎么深,都是不好的。”
疮痂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可从医学、文学及社会比喻等角度展开:
疮痂(拼音:chuāng jiā)指皮肤或黏膜溃疡愈合过程中,伤口表面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结形成的块状物,脱落即标志痊愈。古代文献如《宋书》记载“嗜食疮痂”的典故,侧面反映其作为生理现象的认知。
在中医理论中,疮痂特指痘疮(如天花)愈后的痂皮,清代《痘科类编释意》描述其正常状态为“厚硬色黑,瘢痕微红光莹”,若出现红痒则属血虚有热,需以四物汤加牡丹皮等调理。
南朝刘邕嗜食疮痂的轶事(见《宋书》),成为古代饮食文化中的特殊案例,亦体现该词的历史延伸性。
疮痂既是生理愈合的标志,亦承载文学隐喻功能。若需进一步了解中医治疗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权威医药平台或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