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刚峭。《魏书·裴植传》:“ 植 母, 夏侯道迁 姊也,性甚刚峻,於诸子皆如严君。”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为人方严刚峻,可望而知其为庄士。”
刚峻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气质,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刚直严厉
指性格刚强正直且态度严肃,不易妥协。其中“刚”强调意志坚定、原则性强(如《说文解字》释“刚”为“彊断也”,即坚强果断);“峻”本义指山势高峭(《说文》:“峻,高而陡也”),引申为严厉、苛刻。二者结合,形容人如高山般不可撼动的严正品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无公开电子资源链接)
冷峻威严
侧重形容神态或气质的冷硬威严,给人以难以亲近的压迫感。常见于描述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如:
“其为人刚峻寡言,下属莫敢犯。”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无公开电子资源链接)
在传统典籍中,“刚峻”多用于褒贬兼具的语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虽未直接使用“刚峻”,但“峭直”一词与之近义,体现刚正严厉的典型形象)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
现代汉语中,“刚峻”属于书面语,常见于:
参考资料说明:
因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未开放在线全文,暂无法提供直接链接。以上释义综合古典文献及工具书共识,建议查阅纸质版或官方数据库获取完整内容。
“刚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刚峻”由“刚”与“峻”组合而成:
该词在古籍中多次出现:
“刚峻”属于书面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刚强”与“严厉”的结合,需注意与“刚愎”(固执己见)等词区分。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魏书》或明代人物传记类文本。
豹襦北碑南帖本末倒置本治长结乘胜逐北船楫串客吹手蹈规循矩到悬碓嘴顿阨缝绽忿邑负学感旧之哀更深夜静荷繦黄雚欢哄护铎呼声壶中天地家理京仓大使酒社俱卢洲旷学丽彩鹿虻眉批蒙愚明辨是非磨拂赧愧恼躁孽庶排水管贫居贫旅普济羣生欺公罔法轻煤勤苦亲枝趋权附势省闼十八界释渴死讯隋文帝孙囡潭思天年不齐天气形势望夫石蚊子木象则枭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