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匄骸骨的意思、匄骸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匄骸骨的解释

谓官吏请求辞官。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然余以病匄骸骨,儻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匄骸骨"(gài hái gǔ)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搭配,特指官员向朝廷请求退休、辞官的谦辞。其核心含义是乞求归还骸骨(身体)以归葬故乡,暗含希望卸任官职、告老还乡之意。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拆解

    • 匄 (gài):通“丐”,意为“乞求、请求”。
    • 骸骨 (hái gǔ):本指人的尸骨,此处代指自己的身体,是自谦的说法。

      整体字义:请求朝廷允许自己带着身体(骸骨)回归故里,即辞官归隐。

  2. 文化内涵

    古代官员视官职为朝廷所赐,身体亦属君主。辞职需以谦卑姿态表达,暗示自己年老无用,唯求归乡保全尸骨。这一说法体现了封建礼制下的君臣关系与士大夫的谦卑心态。


二、历史渊源与典出

此词最早见于汉代官场制度,是官员告老请辞的标准用语。例如: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匄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的婉辞。谓乞求骸骨能归葬故乡。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5450-3

  2. 《辞源》(修订本)

    官员乞归老之辞,意谓使骸骨得归葬乡土。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1424-0


四、典型用例

  1. 《史记·项羽本纪》(后世补录)

    “范增曰:‘愿大王匄骸骨归卒伍。’”

    范增以年老为由,请求项羽允其辞官归乡。

  2. 唐代白居易《致仕》诗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须匄骸骨?自觉退身迟。”

    诗人借典故自嘲未及时辞官,反映唐代致仕制度的影响。


五、语义演变

汉代至明清,“乞骸骨”逐渐成为制度性退休的代称,并被纳入法典: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4.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中华经典古籍库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验证原文,如访问ctext.org检索关键词。)

网络扩展解释

“匄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字面含义:“匄”通“丐”,意为乞求;“骸骨”指身体,引申为退职归乡的谦辞。
    • 整体含义:官吏以年老、患病等为由,请求辞去官职,归还骸骨(即退休回乡)。类似表达还有“乞骸骨”。
  2. 文献用例
    宋代范成大《吴船录》中记载:“然余以病匄骸骨,儻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体现了该词的实际用法。

  3. 文化背景
    古代官员辞官需遵循特定礼仪,此类谦辞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全身而退”的重视。与之相关的成语还有“放浪形骸”“土木形骸”等。

  4. 注音与结构

    • 拼音:gài hái gǔ(“匄”读作gài,同“丐”)。
    • 词性:动词性短语,多用于正式文书或谦辞场景。

提示: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如需进一步了解“骸骨”的单独含义,可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桉树板儿拔群卑之无甚高论不忝不惜代价才数仓窌惨重侪侣阐述瞋忿成师宸翰春熙聪达撺弄打瞌冲当家立事大章车雕蚶镂蛤繁木芙蓉楼高矩构营痕挞华京贱贾积涝记名谨书金樱记想稽壅军达军牒焜昱窟窡澜浪立本历练老成陇水卤鹼伦贯鸣石冥无迁延羁留器实阙尔剩女申结十月朝水田疏烟条贯亡状崴子物以稀为贵香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