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洲歌的意思、三洲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洲歌的解释

乐府西曲歌名。《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三洲歌》 宋 郭茂倩 题解:“《古今乐録》曰:‘《三洲歌》者,商客数游 巴陵 三江口 往还,因共作此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洲歌

汉语词典释义

“三洲歌”是中国古代乐府歌曲名,属《西曲歌》之一,起源于南朝时期长江中游的商旅民歌。其名源自歌辞中反复咏叹的“三洲”意象,多描写商人游子离别之情与江畔风物,后成为乐府固定曲调。


历史渊源与文学特征

  1. 地理背景

    “三洲”指长江流域的巴陵(今岳阳)、武昌、扬州三处港口,是南朝商船往来枢纽。歌曲以商旅视角抒发漂泊之思,如《乐府诗集》载:“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展现码头送别场景。

  2. 艺术形式

    句式以五言为主,结构分“和声”与“主歌”两部分。演唱时众人齐呼“三洲!”为和声,独唱者接主歌词,形成呼应效果。代表作《三洲歌三首》收录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八》。

  3. 主题演变

    南朝原作多写男女离情,唐代逐渐融入羁旅怀乡题材。如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云:“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可见其舞曲化发展。


权威典籍参考


文化影响

“三洲歌”代表南朝民歌的抒情化倾向,其“依调填词”模式为唐宋词牌提供范式。后世文人拟作中,“三洲”意象渐符号化,成为江南水路、离愁别绪的文学隐喻。

网络扩展解释

“三洲歌”是南朝乐府《西曲歌》中的一种曲调名称,流行于巴陵地区(今湖南岳阳一带),主要用于表达离别之情或商旅思绪。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背景

  1. 起源
    《三洲歌》最初由往来于巴陵三江口(长江、湘江、沅江交汇处)的商客创作,因他们常在此地停留或分别,故以歌抒怀。

  2. “三洲”含义
    一说指巴陵三江口形成的洲渚;另一说象征古代南海、东海、渤海(后泛指辽阔水域),引申为高亢激昂的歌声。


二、文学特点与主题

  1. 内容主题
    多描写送别场景或男女相思,如陈子龙诗句“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以及南朝民歌“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等,情感真挚哀婉。

  2. 艺术风格
    语言质朴,善用比喻(如“比目鱼”)和自然意象(如江水、行舟),体现南朝民歌的抒情传统。


三、代表作品


四、历史意义

作为乐府西曲的代表之一,《三洲歌》不仅是南朝商业繁荣的见证,也为后世研究古代音乐与诗歌关系提供了重要素材。

如需更完整的诗词原文或历史考证,可参考汉典、乐府诗集等权威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鹤失众拔迹襃广拨号潮热辞典大头巾敌等耵聍额定转速焚顶风雨无阻凤篆拊拍感物工期诡论毫颖回报假馆江澨稼事急公近利积痞九经决泆举世混浊匡持癞头鼋恋枕领结力排众议面不改色明竁磨擦挠曲漰渤秦望碑颀省起薪区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石帮岸收步竖箜篌素腰宿缘探警腾翥挺操颓形涂数外班绾组未非无数梧桐断角险语小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