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桴浮海的意思、乘桴浮海的详细解释
乘桴浮海的解释
桴:用竹、木编结成的小筏子。坐在小木排上在海上漂浮。指隐逸。
词语分解
- 乘桴的解释 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遂避时难,乘桴越海,羈旅 辽东 三十餘年。”后用以指避世。 唐 王维 《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 海的解释 海 ǎ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用于湖泊名称:青海。*********。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喻数量多的
网络扩展解释
“乘桴浮海”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释义
“桴”指用竹、木制成的小筏子。成语字面意为“乘坐小木筏漂浮于海上”。
出处与典故
出自《论语·公冶长》中孔子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背景:孔子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未果,感叹若理想无法实现,便乘筏出海隐逸。
引申含义
- 隐逸避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选择远离世俗(如孔子借“浮海”喻退隐)。
- 远行漂泊:字面也可指长途跋涉或冒险远行。
用法与结构
- 结构:偏正式成语,含中性色彩。
- 功能:多作谓语、定语,如“他欲乘桴浮海,远离纷争”。
- 读音:chéng fú fú hǎi(注意“桴”与“浮”同音不同义)。
关联扩展
- 近义词:遁世离群、归隐山林。
- 反义词:积极入世、追名逐利。
- 文化意涵:反映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常用于文学表达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主题。
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背景,可参考《论语》原文或权威成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乘桴浮海》的意思
《乘桴浮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乘坐木筏漂浮在海上。这个成语形容在困境中以简陋的工具进行冒险,向前进发。
拆分部首和笔画
《乘桴浮海》的拆分部首是木(木材的意思)和水(水的意思)。
这个成语的总笔画数为17划。
来源
《乘桴浮海》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早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故事讲述了一个卫国的公爵被困在敌军围困下,他决定乘坐木筏,冒险漂浮在海上,最终成功逃脱的故事。
繁体
《乘桴浮海》的繁体字为《乘樁浮海》。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乘桴浮海》可能以不同的字体和写法来表达。例如《乘楞浮海》、《乘柁浮海》等等,但意思是相同的。
例句
他决定在困境中乘桴浮海,寻找新的机会。
组词
乘风破浪、乘势而上、乘胜追击。
近义词
勇往直前、挺身而出、逆境求生。
反义词
畏首畏尾、胆小如鼠、畏难退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