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vassal;small state attached by a big neighbour]∶古代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今借指为别的国家所操纵的国家
(2) [dependency]∶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1).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郑玄 笺:“赐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专统之。”《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郑玄 注:“附庸者,以国事附於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立 萧詧 为 梁 主,居 江陵 ,为 魏 附庸。” 聂绀弩 《季氏将伐颛臾》:“现在还嫌财发得不够,又要去打劫那附庸 顓臾 ,使得 顓臾 和本土的许多人民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2).喻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3).喻指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谈诗·以诗存人》:“文坛耻説为偏将,酒国甘居是附庸。” 徐迟 《地质之光》:“把持 中国 学术机关,使之成为外国学术机构的附庸。”
(4).附属依托。 唐 沉亚之 《谪掾江斋记》:“然则吾以为肝者,胆附庸其中。”
附庸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演变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依附于主体、缺乏独立性的存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该词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古代政治概念
最初指西周时期依附于诸侯国的小型封地或部落,需向宗主国纳贡并承担军事义务。例如《礼记·王制》记载“附庸诸侯,禄视附庸”,此处“附庸”特指政治从属关系。随着历史发展,该词逐渐泛指丧失主权的附属国或势力范围,如汉朝对西域诸国的管辖模式。
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附庸”多用于描述缺乏自主性的依附状态。《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指出其衍生用法包含两类:
从词源学分析,“附”表依附,“庸”通“佣”指受雇者,二字组合后强化了被动从属的语义色彩。该词常见于学术论述与社会评论,如史学界分析春秋附庸制度,或文化批评中揭露商业附庸现象,均体现其语言表现力。
“附庸”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如下:
“附庸”原指古代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需听从大国调遣以换取庇护。现代引申为被其他国家操纵的国家,或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强调丧失独立性(如“经济附庸”)。
如需更完整释义或例句,可参考搜狗百科、汉典等来源。
白蔹边缘科学闭口不像长褂尺子冲天鹤螆蛦觌武湩然端良分别风行雨散服服帖帖付邮挂搭僧贵献鼓金欢唱奸本金法经厂本鲸呿惊喜儆省机微君子不器巨文酷惨亏丧老伯量决烈文露索牛牛皮舰骑壒铅铦前韵琼岛屈摺日期容放三年碧僧舍神丘市场机制疏傲水汪水险司文睟穆所亲叨光天论祧主替力晚翠微达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