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天的意思、伏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天的解释

[dog days;hot summer days] 指三伏天,时间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后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详细解释

三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丁玲 《母亲》一:“她老人家上了年纪,又是伏天,身体常常有毛病,怎么能够来?” 周立波 《夏天的晚上》:“我想起了我们乡下的冬天温暖,伏天冰凉的清澈的山泉。”参见“ 伏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天(又称“三伏天”)指中国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结束的酷热时段,是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时期。其命名与气候特征、干支纪法及传统习俗密切相关,具体释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与时间划分

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

  1.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开始,持续10天。
  2.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时长10天或20天(取决于立秋前庚日数量)。
  3.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固定10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明确以干支纪法定义三伏时段。

二、命名由来与文化内涵

三、气候特征与民俗关联

伏天以高温、高湿为特点,传统医学认为此时阳气最盛,易致“暑邪”。民间衍生出“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食俗,通过温补食物排汗祛湿。

来源:民俗学者王娟《中国传统节日研究》记载伏天饮食习俗;《黄帝内经·素问》提及“暑热当令”的养生理论。

四、科学解释补充

现代气象学印证伏天与副热带高压北移相关,此时中国大部受稳定高压控制,日照强、降水多,形成“桑拿天”现象。

来源:中国气象局官网科普栏目解析三伏气候成因。


权威参考依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班固.《汉书·郊祀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4. 中国气象局. 《二十四节气与气象》科普专题. http://www.cma.gov.cn (官方发布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伏天,又称三伏天,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夏季最炎热的时段,具有以下特点:

  1. 定义与时间划分
    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统称“三伏”。其日期由干支纪日法确定:
  1. 名称由来
    “伏”字有两层含义:
  1. 气候特征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期,表现为高温、潮湿、闷热,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地区最为明显。

  2. 文化习俗
    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饮食习俗,强调清淡饮食以消暑。此外,部分地区保留“晒伏”“伏休”等传统(但具体习俗需结合地域差异)。

  3. 计算示例(2025年)
    以当前年份为例(需根据实际干支调整):

伏天不仅是一个气候概念,也蕴含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自然哲学思想,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季节变化的认知与适应智慧。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岛帮会辨浴闭隔蔀家不停蔡伦恻凄察理朝宪插趣传叙纯密怱促觕举点阵钓饵对窝恶哏哏房廊放绁法先王蜚潜动植冯相高斋学士古黄鼓楞楞海菜画龙不成反为狗晃悠糊突桶角束精理金谷老九酝法君主专制开席牢坑棱棱挣挣蹑脚蹑手起捐轻眇毬事球艺软哝哝瑞士人涉览射利沽名升斛声节市酿水绿素火腿宿愿谈耻统军投文牌托付惋怆线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