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圪垯的意思、圪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圪垯的解释

(1) [lump;pimple]∶疙瘩

(2) [mound;knoll]∶小土包。多用作地名

刘顺清连长领导下了一个生产小组到 王家屹塔去开荒。—— 翟强《鞋不见了》

详细解释

见“ 圪塔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圪垯(gē da)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部分地区(如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使用,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1. 指小型土丘或凸起物

    本义指地面上自然形成或人工堆积的小土包、小土岗,形状通常不规则且低矮。在黄土高原地区,也用于形容地貌中连绵的小土丘群。

  2. 引申指皮肤上的肿块或疙瘩

    常用于口语中描述皮肤因蚊虫叮咬、过敏或碰撞后出现的红肿凸起,如“身上起了个圪垯”。此用法强调其“小而凸起”的特征。

  3. 泛指块状或不规则的小物体

    可扩展指体积较小、形状不规整的块状物,如“面圪垯”(小面团)、“石头圪垯”(小石块)。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凸起、块状、体积小”展开。

方言与文化背景

“圪垯”是晋语、西北官话的典型词汇,常与“圪”字头的其他词(如圪蹴、圪溜)构成方言特色表达。其使用承载了北方农耕地区对自然地貌的细致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释义基础)
  2. 许宝华, 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方言用法详释)
  3. 邢向东.《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语义扩展分析)
  4. 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99. (方言文化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圪垯”是一个具有方言特色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2.方言用法

3.词源与演变

4.现代使用

“圪垯”从最初的地形描述词,演变为泛指的方位词,体现了方言词汇在传播中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其书写形式的多样化和音变现象,也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约定俗成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半吊子长挑常尤吹动慈恩祠醮大都宪答贺打磨旋胆硬登楼赋低矮调审跌蹼鼎右斗牛宫短衣匹马儿女心肠饵膳反串凤膏伏抱甘寝格林尼治天文台鼓腹击壤含宏诃叱红包黄檗宗荒荒监閟降诞日健翮监作骄敖鸠众蹶仆絶粻开阔地坤干髡接连三駡嗔粘皮着骨捻香丘封群集肉食桑蓬志蛇欲吞象蜀都输税听荧亡聊五道神寤合遐遁详练闲章析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