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高蹻的意思、高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高蹻的解释

民间舞蹈。表演者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亦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置丈许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躧高蹻。”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説文》:‘蹻,举足行高也。’今舞者縳木梃於足下谓之高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高蹻(亦作“高跷”)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指表演者双脚绑缚长木棍进行行走、舞蹈的技艺。以下为汉语词典及民俗研究角度的详细释义:

  1. 词源与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高蹻”原指“踩高跷”,源于古代百戏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列子·说符》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此“双枝”即早期高蹻形态。现代汉语中,“高蹻”一词既指表演器具(长木棍),也指表演形式。

  2. 历史发展与表演形式

    唐宋时期,高蹻逐渐与秧歌、社火等民俗活动结合,形成“高跷秧歌”。表演者脚踩1-3米木棍,身着戏装,分“文跷”(以唱词、叙事为主)和“武跷”(含翻滚、叠罗汉等高难度动作)两类。清代《燕京岁时记》载:“高蹻秧歌,以数人扮头陀、渔翁、樵夫等状,足登木棍,盘旋舞跃”,可见其角色化特征。

  3. 民俗文化内涵

    高蹻在传统节庆(如春节、元宵节)中承担驱邪纳吉的象征功能。《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指出,高蹻表演者“居高临下”,暗含“登高望远、祈福避灾”之意,部分地区更将高蹻与祭祀仪式结合,成为民间信仰载体。

  4. 现代传承与演变

    2006年,高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代高蹻在保留传统套路基础上,融入杂技、现代舞蹈元素,并出现“独脚跷”“车跷”等创新形式,成为民俗旅游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高蹻(gāo jué)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 舞蹈形式
    表演者通常装扮成戏剧角色或传说人物,双脚踩在装有踏脚装置的木棍上进行表演,兼具行走、舞蹈和戏剧动作。这种形式常见于节庆活动,如春节、庙会等,具有娱乐性和祈福寓意。

  2. 表演器具
    高蹻也特指表演中使用的木棍,其高度因地域和表演需求而异,部分高蹻可达1-3米,需要表演者掌握平衡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高蹻”与“高跷”为同义词,后者是现代常用写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尤为盛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别人正在浏览...

艾餻鼇波傲童跛罗盖不悉采饰筹度创汇触目兴叹德佑雕章地方官东飘西泊读物伐山奋勇争先给客橙钩沉狗咬狗贵严国书海市弘治宦场回单浑深加车勦除胶接郊兆孑栖积毁消骨救夺空虚花狼豪郎舍两姨亲练甲狸制垆埴履汤蹈火旅游埋声晦迹昧己瞒心逆牲千变庆喜日塌散水花沈梦身坯属令説不定坦克车天人之分苕荛威凛凛伟士宵夕新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