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劈皴的意思、斧劈皴的详细解释
斧劈皴的解释
中国画皴法的一种。谓用笔如斧削木。 明 陈继儒 《妮古录》卷三:“皴法: 董原 麻皮皴, 范宽 雨点皴, 李将军 小斧劈皴, 李唐 大斧劈皴。”
词语分解
- 斧的解释 斧 ǔ 砍东西用的工具,多用来砍木头。古代亦用来作兵器:斧子。斧头。斧钺。斧柯(a.斧子的柄;b.喻政权、权柄)。 用斧砍:斧正(敬辞,请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斧凿(a.斧子或凿子;b.指文艺作
专业解析
斧劈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重要的皴法之一,其名称源于其笔触形态与效果酷似斧头劈砍留下的痕迹。以下是该术语的详细解释:
一、术语构成与基本释义
"斧劈皴"由三部分构成:
- 斧:指斧头,强调笔触的刚劲锋利
- 劈:描述运笔如劈砍的动作特征
- 皴:中国画技法术语,指表现山石纹理的笔法
该技法以侧锋用笔,形成阔而扁平的笔触,墨色浓淡分明,笔迹刚直劲利,恰似斧刃劈凿岩石产生的崩裂痕迹(《中国画技法分类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
二、核心技法特征
-
笔法特性
- 侧锋横扫,笔肚着力
- 起笔重按,收笔迅疾提锋
- 形成"钉头鼠尾"状笔痕(《芥子园画谱·山石谱》)
-
墨法表现
- 浓墨勾勒轮廓
- 淡墨侧锋皴擦体面
- 通过飞白表现石质坚硬感(《山水画皴法十要》,上海书画出版社)
三、历史源流与艺术演变
此皴法成熟于南宋院体画派:
- 创始代表:李唐开创雏形,马远、夏圭发展定型(《中国绘画通史》,王伯敏著)
- 地质依据:表现江南裸露的断层岩与斧劈状节理
- 明代发展:戴进、吴伟拓展为"大斧劈"与"小斧劈"变体(《明代绘画史》,单国强著)
四、应用场景与艺术效果
-
适用对象
- 陡峭的断崖绝壁
- 棱角分明的巨型山岩
- 风雨侵蚀的裸露石体
-
审美功能
- 强化山石的体量感与硬度
- 营造险峻雄强的气势
- 通过笔触方向组织画面节奏(《山水画技法析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该技法作为中国画皴法体系的重要分支,其命名形象概括了笔触形态与自然物象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传统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
网络扩展解释
斧劈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皴法技法,主要用于表现山石纹理和质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技法特点
斧劈皴通过毛笔侧锋横扫或斜刮形成笔触,其特点是笔线遒劲、顿挫有力,形似刀斧劈砍的痕迹。根据用笔力度和形态可分为:
- 大斧劈皴:笔触宽阔简洁,墨色浑厚,适合表现大块坚硬山石(如、4所述)。
- 小斧劈皴:笔触细密短促,转折处圆浑,又称“刮铁皴”,多用于刻画嶙峋石质。
二、历史起源与发展
- 唐代起源:普遍认为由李思训在青绿山水中首创,但亦有文献提及南宋李唐进一步发展此技法。
- 风格演变:唐代多用于勾斫而少渲染,南宋则结合水墨技法,形成水墨苍劲风格。
三、艺术表现功能
- 材质表现:专长刻画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 空间塑造:通过墨色浓淡与笔触疏密,增强山石立体感。
- 情感传达:刚劲笔法常传递雄壮磅礴的气势。
四、代表画家与作品
- 唐代:李思训(青绿山水)
- 南宋:李唐、马远、夏圭(水墨山水)
- 明代:院体画家继承发展(提及院画传统)
参考资料
(汉典定义) (故宫博物院技法说明) (分类与历史) (技法特点) (李唐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半涂襃圣侯饱雨熛薰残悴踟蹰不前充选出腹子春困秋乏刁唆发身风谏服除感厉宫棊管萧滚钩寒涩横放红麒麟黄卷青灯回肠伤气浇制贾竖记谍积涝驹阴棵把克逮克容袴岔枯颅冷急丁连廊令范立侍流脓楼槛麦秋没收木叶山千门万户起原乳保杀略删繁双夕贴息剔红铜柯退位外尘顽愁王宰文疯问水滨相逢恨晩香烛卸任亵汙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