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鼓的意思、负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鼓的解释

(1).击鼓。负,通“ 掊 ”。 宋 苏轼 《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之二:“笑我老而痴,负鼓欲求亡。” 王文诰 辑注引 施元之 曰:“《庄子·天运篇》: 孔子 见 老聃 而语仁义, 老聃 曰:‘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耶?’”按, 刘师培 《<庄子>斠补》曰:“负,读为掊,掊犹击也。” 宋 陆游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之四:“斜阳古柳 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説 蔡中郎 。”

(2).背负着鼓。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雷部处上相与期,人身兽爪负鼓驰。后有同类挟且搥,次执电镜风囊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鼓"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本义及文化引申义三个层面进行解释:

一、字义构成

  1. 负(負)

    本义为"背负、驮载",《说文解字》释:"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卷六·贝部》),引申为承担、携带之意。

  2. 指打击乐器,《说文解字》:"鼓,郭也。春分之音"(《卷五·鼓部》),特指古代祭祀、军事、礼仪所用之鼓。

二、本义与历史渊源

"负鼓"指古代盲人乐师(瞽矇)背负小鼓进行说唱表演的职业形态,最早见于《周礼·春官》记载:

"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周礼·春官宗伯》)

其中"瞽蒙"即盲人乐官,其表演形式包含背负小鼓(如鼗鼓)巡游奏乐。此制延续至汉代,《汉书·艺文志》称:"古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盲乐师负鼓吟诵为其重要传播方式。

三、文化引申义

  1. 礼乐制度象征

    作为周代"采诗观风"制度的执行者,负鼓盲官通过民间巡游收集民歌,《诗经》中《国风》多经其整理传诵。

  2. 曲艺表演源头

    后世说唱艺术如唐代"变文"、宋代"鼓子词"皆承袭负鼓说唱传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指出:"宋之滑稽戏,大率与唐之参军戏同,其以敷演故事为主者,实始于鼓子词"。

  3. 文学意象运用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生动描绘南宋民间负鼓艺人的表演场景,成为重要历史文化意象。


权威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商务印书馆)
  5. 陆游《剑南诗稿》(钱仲联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负鼓”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区分:

一、成语含义(现代常用)

基本含义:指承担重大责任或任务,强调肩负使命的庄重感。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领导者、管理者或核心人物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例如:“他作为项目负责人,负鼓前行,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
来源:该成语由“负”(背负)和“鼓”(象征重要事务)组合而成,比喻像背着战鼓上阵一样肩负重任。


二、古代文献中的特殊用法

  1. “击鼓”之义

    • 通假字解释:“负”通“掊”(pǒu),意为击打。
    • 例证:苏轼《叶涛致远见和二诗》中“负鼓欲求亡”,陆游诗中“负鼓盲翁正作场”,均指盲艺人击鼓说唱的场景。
  2. 字面“背负鼓”之义

    • 例证:梅尧臣《观杨之美画》描述雷神“人身兽爪负鼓驰”,指画中形象背着鼓奔跑。

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参考苏轼、陆游相关诗作及《庄子》典故。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及尔柏梁殿倍论本农边缘学科别树一旗避雷线逼责餔糜草莞城隍绰约多姿瘁志惮畏大琴點對罚神拂激诡间滚同狠悻黄公罏鹄版减灶叫子嗟愍救存卷轴开关旷日离久宽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老人婆灵卉凌厉邻火落花时节猫竹梅花仙庙祀木制品粘液性水肿僻处品样遣决千年一律期冀确执襦袴歌如梦方醒入宅石膏受托徒说王田晚世瓦努阿图险阸纤微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