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辰的意思、伏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辰的解释

《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 孔颖达 疏:“日月聚会为辰,星宿不见为伏……丙日将旦之时,龙尾之星伏在合辰之下。”本谓星宿隐伏在日月交会处。亦以指隐伏的星辰。 汉 应瑒 《正情赋》:“愍伏辰之方逝,哀吾愿之多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天文含义的古语词,其核心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伏辰指日月相会于同一星次的天象,即太阳与月亮运行至黄道同一经度位置(现代天文学称为“日月合朔”)。其中“伏”意为隐伏、相遇,“辰”指日月交会的时空点位。该词源自古代占星观测,常见于典籍对异常天象的记载中。

二、天文内涵与文献依据

  1. 原始记载

    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清代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考证:“‘辰不集于房’谓日月相侵,即日食之象。‘伏辰’即指此交会之辰位隐伏不见。”

  2. 占星学意义

    古人认为伏辰是阴阳失衡的征兆。《汉书·天文志》将此类天象与人事吉凶关联,如“月伏辰为星亡,主兵丧”。唐代孔颖达疏解《尚书》时亦强调:“日月同度谓之辰,相掩则伏。”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应用

随着天文学发展,“伏辰”的占卜色彩逐渐淡化,现主要用于古籍研究和天文史领域。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日月交会。古代以为灾异之兆。” 需注意该词属于文言遗存,日常语言中已极少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伏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星象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伏辰”指星宿隐伏在日月交会处,也可泛指隐伏的星辰。这一概念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当某星宿因日月交会(即“辰”)而暂时不可见时,称为“伏辰”。

二、出处与典故

  1.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童谣:“丙之晨,龙尾伏辰”,描述丙日清晨“龙尾星”(即尾宿)隐没于日月交会处的现象。
  2. 孔颖达疏注进一步解释:“日月聚会为辰,星宿不见为伏”,指出“伏辰”是星宿因日月交会而隐没的天文现象。

三、其他文献引用

汉代应瑒在《正情赋》中写道:“愍伏辰之方逝,哀吾愿之多违”,将“伏辰”用于文学表达,借星象隐喻时光流逝与心愿难遂。

四、补充说明

“伏辰”的“伏”指星宿隐没,“辰”则特指日月交会的天文时刻(类似现代“朔望”概念),这一术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文学的交融。

别人正在浏览...

霸柄剥复之机逼火鼻亭神避谢春耕荡漾大有迳庭牴觕洞隐烛微反应丰敞富才高文汗牛塞栋寒山寺哗变彗茀瓠子歌骄狷急传旌繁进课金钱卜泬漻君母溃盟六籍隆窟鹿蹊美器门历缗绵莫然牧放淖湴牛侩披靡姘识乾冈浅显易懂轻狷穷荒绝徼丘盖拳果曲圣取燧日昃旰食善终少年行使民以时数东瓜,道茄子松鼯肃反碎碧贪擅桃枝天险跳脱狎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