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应时,应运而生。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合曲》:“秋风协应,生殿閤之微凉。”《宋史·乐志五》:“比岁休祥协应,灵芝产於庙楹,瑞麦秀於留都。”
(2).配合呼应。《明史·西域传一·土鲁番》:“又或 牙兰 包藏祸心,构变於内,内外协应,何以御之?”
“协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应时/应运而生
指事物顺应时势或自然规律而产生。例如宋代苏轼在《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合曲》中写道:“秋风协应,生殿閤之微凉”,描述秋风与时节相呼应。
配合呼应
强调多方协作、互相配合。如《明史·西域传》提到“内外协应,何以御之?”,指内外势力联合行动。现代用法中,多用于描述团队合作或事物间的协调(如“各部门协应完成项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宋史·乐志》等古籍。
《协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相互呼应,相互配合。表示在某种工作或行动中,各方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
《协应》的拆分部首是十(十字旁),笔画数为十一画。
《协应》来源于《周礼·秋官·典策》:“协僎其言”(协助辅佐之言),后来简写为“协应”。在繁体字中,协应的写法相同。
在古代,协应的写法较为繁琐,形体相对复杂。其中,部首十字旁写得更详细,字形与现代大致相同。
1. 在这个项目中,每个人的工作都要协应配合,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2. 团队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协应,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3. 这个计划需要互相协应,我们要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协调、协助、协作、应对、互助等。
合作、配合、协同、共同等。
相互对立、背道而驰、相互排斥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