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精美的瓶。佛教以喻虚幻易坏的人身。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愿捨此画瓶,得彼金色,浄寳珠之法饰,煦瑠璃之慧体,长归五分,永等十身。”参见“ 画瓶盛粪 ”。
“画瓶”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涉及佛教隐喻和成语表达:
人身虚幻的象征
佛教经典(如《菩萨处胎经》)用“画瓶”比喻人体虽外表精美,内在却充满污秽,强调生命的脆弱与虚幻。例如:
“如画瓶盛粪,外饰若汝憎,此身臭秽满,云何汝不厌?”
(意为:如同彩绘的瓶子装满秽物,人身亦是外表光鲜、内藏不净。)
警示意义
南朝梁简文帝在《六根忏文》中写道“愿捨此画瓶”,表达舍弃虚幻肉身、追求佛法真谛的愿望。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释义。若需深入佛教经典,可参考《菩萨处胎经》或《释门归敬仪》。
《画瓶》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用绘画技巧将花瓶的形象表现在纸面或其他材料上的艺术作品。
《画瓶》的拆分部首为「田」 ,总共由7笔构成。拆分后的部首可以帮助我们查找相关的字词。
《画瓶》一词来源于汉字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以描绘花瓶为一种常见的创作主题。通过描绘花瓶的形象,艺术家希望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热爱。
《画瓶》的繁体字为「畫瓶」,在一些地方和文化中会使用繁体字形式进行书写和阅读。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意义保持不变。在古时候,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字体来书写《画瓶》这个词,但其意义和基本形状保持相同。
1. 小明很喜欢画画,他擅长画瓶。
2. 这幅画瓶的笔墨淡雅,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画家、绘画、水彩、颜料、创作、艺术品、艺术家
画花瓶、描绘瓶子、绘制花瓶
砸瓶子、摧毁花瓶、破坏绘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