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蝜蝂的意思、蝜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蝜蝂的解释

[a kind of insect] 寓言中说的一种好负重物的小虫(见于唐柳宗元《蝜蝂传》)

详细解释

小虫名。 唐 柳宗元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集注引 孙汝听 曰:“蝜蝂,《尔雅》作‘负版’。” 元 邓玉宾 《一枝花》套曲:“是一箇无斤两的风云怛,蝜蝂虫般捨命的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蝜蝂(fù bǎ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特指一种传说中的小虫。其详细释义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本义:传说中的小虫 蝜蝂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蝜蝂传》。据其描述: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意指蝜蝂是一种天性喜好背负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任何物体都会拾取并昂头背负,即使负担越来越重以致疲惫不堪也不停止《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4卷,第107页)。

二、引申义:贪得无厌的象征 因柳宗元借蝜蝂讽刺"嗜取者"贪财聚敛、至死不悟的特性,后世将其引申为:

贪欲无度者的代名词,用以警示过度追求名利而不知止的危害《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342页)。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学传统中,蝜蝂已成为固定文化符号:

  1. 贪婪的隐喻:如清代笔记《坚瓠集》以"蝜蝂之贪"批判官吏敛财。
  2. 哲学反思:现代语境中常借蝜蝂精神暗喻消费主义或功利社会的异化现象《中国象征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3页)。

四、字形与读音

核心特征蝜蝂的本质是因贪婪本能导致自我毁灭的悲剧性生物意象,其寓言价值远超生物学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柳宗元《柳河东集·蝜蝂传》(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
  2. 《汉语大词典》第4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3.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4. 居阅时《中国象征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5.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

网络扩展解释

“蝜蝂”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寓意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蝜蝂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小虫,特性为嗜好背负重物。据《尔雅》及柳宗元《蝜蝂传》描述,它在爬行时会不断抓取沿途物品堆叠于背上,即使不堪重负也不停止,最终常因过度负重或攀高坠落而死。

二、文学形象与出处

  1. 柳宗元的寓言象征
    在《蝜蝂传》中,蝜蝂被拟人化为贪婪者的化身,讽刺那些贪得无厌、不知节制的官吏。文中通过小虫“遇物辄取”“至坠地死”的行为,影射官场中“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却最终自取灭亡的现象。
  2. 古籍记载争议
    有观点认为蝜蝂是柳宗元杜撰的生物,但《尔雅》中可能存在类似记载(具体虫类待考),而现代昆虫学推测其原型或与草蛉幼虫习性相关(喜驮枝叶碎屑)。

三、现实寓意

蝜蝂已成为经典文化符号,常被用于比喻:

补充说明

需注意文学蝜蝂与真实昆虫的区别:寓言中的蝜蝂更多是哲学化符号,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非生物学研究对象。

别人正在浏览...

白根抱恨终天悲泫鞭挝惨蹙惩羹吹虀成羣作队叱呵迟佪冲和淳意登船点焊陡崖封家姨富给负屈衔冤伏引杆拨公班衙工段长公父宫合挂耷鹤梅横集和悌诃咥咶咶黄老火烈祭丁解褐节料钱潗濈经据橘监拉呱儿老办酹地廉访使者联屯蹑影藏形匹比瓶伙破陆续千金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俏皮请对倾心吐胆弃席三寸金莲生皮食宿熟绎死井天地剖判违条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