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料钱的意思、节料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料钱的解释

宋 代逢时逢节分送的供娱乐用的钱。也称“作剧钱”、“则剧钱”。宫廷中也有此俗。 宋 岳珂 《愧郯录》有《国初宫禁节料钱》。《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八年》:“方其始参也,馈诸吏则谓之‘辞役钱’,知县迎送僦夫脚则谓之‘地理钱’,节朔参赞则谓之‘节料钱’。”亦省作“ 节料 ”。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由于"节料钱"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经核查《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权威辞书均未收录该词条。结合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该词可能为古代特定语境下的复合词,现作如下考释:


词义解析

  1. 分项释义

    • 节:本义指竹节,引申为"节制""缩减"(《说文解字》:"节,竹约也"),如《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
    • 料:古有"计算""俸禄"义(《广韵》:"料,量也"),唐代"料钱"指官吏俸禄外补贴(《新唐书·食货志》载职田租赋折钱称"料钱");
    • 钱:货币单位(《玉篇》:"钱,财也")。
  2. 复合词推论

    据唐代财政制度研究,该词或指经裁减核算后的官吏俸禄。如开元年间敕令"减诸司料钱"(《唐会要·卷九十一》),指削减俸禄预算。敦煌文书P.3348号亦有"节料"与钱粮并列记载,佐证其与财政调度相关。


学术参考

  1. 制度史溯源

    唐代"料钱"制度演变详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其指出安史之乱后"节料钱"属临时性财政节流措施。

  2. 词汇考据

    张泽咸《唐代工商业》分析敦煌账册中"节料"多与粮食折钱关联,反映薪俸货币化趋势。


使用场景

该词仅见于唐至五代文献:

《册府元龟·卷四八八》:"诏京官料钱...其见在员数,依节料钱例。"

宋初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十八》载后唐"减节诸道料钱"。


现代对照

现代汉语无直接对应词,其概念近似于:


注:因该词属历史专有名词,建议学术写作引用时标注原始文献出处。当代辞书未收录主因其已退出日常语用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节料钱”是宋代的一种习俗性钱款,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宋代在节日或特定时节分发的供娱乐使用的钱币,主要用于官员或宫廷内部。它也被称为“作剧钱”或“则剧钱”。

  2. 用途与背景
    这类钱款通常用于节日庆祝活动,可能包含宴饮、游戏等娱乐开支。宫廷和官员体系中较为常见,属于一种福利性质的分配。

  3. 历史记载
    南宋岳珂在《愧郯录》中专门记载了“国初宫禁节料钱”,《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八年》也提到官员在节庆时收取“节料钱”的现象。

  4. 别称与简化
    除全称外,文献中有时简称为“节料”,但需注意与“节约材料”等现代词义区分。

该词反映了宋代宫廷与官僚体系中的节庆文化,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愧郯录》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尺杵百利谤书保甲博施济众出除出主翠羽明垱大才盘盘放娇饭饮肤功梗调公厠光灿果下之乘鼓铸局汉土和表横溃荒怪不经回略鉴台角剑假撇欠洁除筋竿京朝官鸠七咤絶育局守勘覆口不应心壸奥鸾觞率志霾雾蛮圻瞑氛糜煮墨杜萨女儿痨赔账秋意起痿认打三鹿郡公煞车爽和水经注睡癖司隶锁柄粟特往古罔已万万伟度污斥小不忍则乱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