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贬”。1.赞扬或贬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春秋》采善不遗小,掇恶不遗大,讳而不隐,罪而不忽,□□以是非,正理以褒贬。”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清 曾国藩 《<经史百家简编>序》:“ 梁 世 刘勰 、 钟嶸 之徒,品藻诗文,褒贬前哲,其后或以丹黄,识别高下,於是有评点之学。”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虽然采取的是谈天说地、描绘山川、辨析名物的方式,这里面,实际上也都寄寓着对人物褒贬的命意。”
(2).批评;指责。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此诗俗子辈视之便有褒贬,吾以为皆实语也,情可哀也。”《红楼梦》第十四回:“ 凤姐 虽然如此之忙,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筹划的十分整齐。” 冰心 《最后的安息》:“死丫头!你倒会背地里褒贬人,还怪我不拿你当人看待!”
襃贬(bāo biǎ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辩证意义的复合词,由“襃”(同“褒”)和“贬”两个反义字构成,分别表示赞扬与批评。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解析其含义:
襃(褒)
贬
指对人事、作品等同时或交替进行赞扬与批评,体现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例:“《春秋》以一字为襃贬”(《文心雕龙》),指史书用精炼字词暗含褒贬态度。
孔子修《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通过措辞微言大义,如称“弑君”表贬斥,“称字”表褒扬。来源:《史记·孔子世家》。
“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强调文字褒贬的深刻影响力。来源:中华书局版《文心雕龙注》(卷五)。
参考资料(文献来源):
(注:因古籍电子化限制,部分文献暂未提供公开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版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襃贬”是“褒贬”的异体写法,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评价性含义
指对人或事物的赞扬与贬低,包含正反两方面的评判。例如《春秋繁露》提到“以是非,正理以褒贬”,即通过评价确立是非标准。
批评性含义
侧重指责或负面评价。如明代李贽在《复麻城人书》中写道“此诗俗子辈视之便有褒贬”,此处偏向批评之意。
古代经典中的运用
如《春秋》以“一字为褒贬”,通过精炼用词隐含态度,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参考杜预《春秋左氏传序》)。
现代语境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表达,如秦牧作品中“寄寓着对人物褒贬的命意”,体现隐含的价值判断。
辨对笔花逼塞博文约礼不辞而别不甚了了长伯长秀瀍河春漏从善如流打钩颠逸杜甫翻旧账反脸无情隔搔觥録故居海里翰薮荒信鲛珠急进金矢救安靠臂可愧旷卤良图连绝立木南门陵轣马理贸鬻年幼无知披古通今劈山前茅清怡弃文就武漆烟劝励三号申议十二道数东瓜,道茄子束紒叨陪条比通心湍激推头徒人魏蚕瞎奶闲口说闲话黠人霞岫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