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貶”。1.贊揚或貶低。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春秋》采善不遺小,掇惡不遺大,諱而不隱,罪而不忽,□□以是非,正理以褒貶。”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清 曾國藩 《<經史百家簡編>序》:“ 梁 世 劉勰 、 鐘嶸 之徒,品藻詩文,褒貶前哲,其後或以丹黃,識别高下,於是有評點之學。” 秦牧 《<長河浪花集>序》:“雖然采取的是談天說地、描繪山川、辨析名物的方式,這裡面,實際上也都寄寓着對人物褒貶的命意。”
(2).批評;指責。 明 李贽 《複麻城人書》:“此詩俗子輩視之便有褒貶,吾以為皆實語也,情可哀也。”《紅樓夢》第十四回:“ 鳳姐 雖然如此之忙,隻因素性好勝,惟恐落人褒貶,故費盡精神,籌劃的十分整齊。” 冰心 《最後的安息》:“死丫頭!你倒會背地裡褒貶人,還怪我不拿你當人看待!”
襃貶(bāo biǎ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辯證意義的複合詞,由“襃”(同“褒”)和“貶”兩個反義字構成,分别表示贊揚與批評。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解析其含義:
襃(褒)
貶
指對人事、作品等同時或交替進行贊揚與批評,體現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
例:“《春秋》以一字為襃貶”(《文心雕龍》),指史書用精煉字詞暗含褒貶态度。
孔子修《春秋》時“筆則筆,削則削”,通過措辭微言大義,如稱“弑君”表貶斥,“稱字”表褒揚。來源:《史記·孔子世家》。
“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钺”,強調文字褒貶的深刻影響力。來源:中華書局版《文心雕龍注》(卷五)。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注:因古籍電子化限制,部分文獻暫未提供公開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版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襃貶”是“褒貶”的異體寫法,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評價性含義
指對人或事物的贊揚與貶低,包含正反兩方面的評判。例如《春秋繁露》提到“以是非,正理以褒貶”,即通過評價确立是非标準。
批評性含義
側重指責或負面評價。如明代李贽在《複麻城人書》中寫道“此詩俗子輩視之便有褒貶”,此處偏向批評之意。
古代經典中的運用
如《春秋》以“一字為褒貶”,通過精煉用詞隱含态度,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參考杜預《春秋左氏傳序》)。
現代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表達,如秦牧作品中“寄寓着對人物褒貶的命意”,體現隱含的價值判斷。
本面鄙别貢鉢袋博物志剗戾超升辰尾創造社錯迕戴鹖對簿貳猜爾日伐交斐然鄉風風虎雲龍風穴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骨朵子直绲同瞽妄甲吏檢點澆酗苦惱子蠟帛書烈山烈屬柳樓履窮鳴镳畔道樵女啓閉塞清标殑殑青絲編清野穹靈秋香榮榮榮滋撒嬌賣俏散配勺飲萐莆十七史吮喋糖霜歎吒天塌地陷呫唫妥協望竿晩間萬目睚眦微察五尺之孤無倒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