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班枝花的意思、班枝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班枝花的解释

即木棉花。 明 杨慎 《绵花之始》:“绵有三:一曰丝绵,出於蚕缉;一曰木绵,出於 交 广 ,名班枝花;一曰草绵。”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棉花虽有草木二种,总谓之木棉花。其实木种者,迺班枝花,非棉花也。”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树木·棉》:“《闽部疏》:‘木棉花’,《惠安志》名为攀桂花, 杨用修 乃曰班枝花,与 吴中 所称攀枝,盖三名实一物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班枝花在汉语词典中并无直接收录,但根据文献考证,该词为古代对特定植物的别称,主要释义如下:


一、植物别称:木棉

班枝花是木棉树的古代别称,因其花瓣红艳、枝干斑驳而得名。此名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木棉》:

“木绵有二种……斑枝花,似木槿而色深红,一名琼枝花。”

此处明确将“斑枝花”(同“班枝花”)与木棉对应,描述其花色深红、树形似木槿的特征。

植物学特征:


二、文化象征与用途

  1. 文学意象

    古人以班枝花(木棉)喻指南国风物。如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木棉……花开则远近来观,谓之‘班枝花’。” 其盛放时满树红花,常被赋予豪迈、热烈的象征意义。

  2. 实用价值

    • 经济用途:果实棉絮可制填充材料(如枕芯),种子可榨油。
    • 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其花、皮可入药,有清热利湿之效。

三、名称考辨

“班枝花”的“班”通“斑”,指树干斑驳纹理;“枝花”则强调其花生于枝端的特点。此名在明清文献中多见,现代汉语已统称“木棉”,但“班枝花”仍保留于古籍及地方方言中。


结语

“班枝花”是木棉的古称,承载古代植物学认知与地域文化。其释义需结合植物学特征、文献记载及历史语境综合考据,现代使用建议以“木棉”为准。


参考资料

  1. 李时珍《本草纲目》(1596年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库
  2. 《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 Flora of China, Vol. 12
  3.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班枝花”是木棉花的别称,这一名称在历史文献及诗词中均有记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班枝花即木棉花,因明代杨慎在《绵花之始》中首次提及而得名。文中将“绵”分为三类:丝绵、木绵(班枝花)、草绵。

  2. 历史文献记载

    •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提到,班枝花虽属木本,但当时常被统称为木棉花。
    • 清代厉荃在《事物异名录》中记载,班枝花与“攀枝花”“攀桂花”为同一植物的不同名称。
  3. 诗词引用
    明代汪广洋的《班枝花曲》中描述:“班枝花,光烨烨,照耀交州二三月”,生动描绘了木棉花盛开时的景象。

  4. 其他别称
    木棉花在不同地区还有“攀枝花”“英雄树”等别名,班枝花为古称之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文献或诗词原文,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残缺臿筑彻头彻尾饬诫赤鴈垂衣裳翠粒刁怪吊赠递换丁奴帝统对头蹲鹗梵香蜚观丰秩分镜头睾甲官庑谷旦悍厉哄动红样活伶伶架次家道从容净月潭窘色空怀孔庙擽扑咧咧离咎笼照闾峰名藩墨君蛲动孬好泥淤傔从人黎圣略牲头世弟兄识力谈席同袍头风违变文组五色毫香树享帚县解消取谐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