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色笔。 唐 方干 《再题路支使南亭》诗:“睡时分得 江淹 梦,五色毫端弄逸才。” 明 屠隆 《綵毫记·散财结客》:“长物浮云,不散还须耗,留取花生五色毫。”详“ 五色笔 ”。
“五色毫”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的成语,主要用于形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之人。以下为详细解释:
文学渊源
源自唐代诗人方干《再题路支使南亭》诗句:“睡时分得江淹梦,五色毫端弄逸才。”
此处借“江淹梦笔”传说(南朝文人江淹曾梦到神人赠五色笔,后文思泉涌),以“五色毫”喻指超凡的文采。
明代戏曲引用
屠隆《綵毫记》中“留取花生五色毫”一句,亦以“五色毫”象征文人才华。
部分文献(如神话故事)会将“五色毫光”用于形容法宝或神迹的光辉,但此用法与“才华”的原始含义已有所区别。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词集等古典文献。
《五色毫》指的是一种有五种颜色的毛笔。其中,“五色”指的是红、蓝、黄、绿和黑五种颜色,而“毫”则是指笔头的尖毛。因此,整个词语的意义是指有着五种颜色的毛笔。
根据《康熙字典》的拆分规则,词语“五色毫”的偏旁部首是“殳”和“毛”,并且总共有十五笔。
“五色毫”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荡》。在这篇古代诗歌中,描写了一个仪式的场景:“彼其之子,邦之未丧家之好婿,言笑晏晏,未有家室,未成皇后,维以不怀。”其中的“维以不怀”一句,就有“五色毫”一词的出现,形容了宴会上使用的五种颜色的毛笔。
《五色毫》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五色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词语“五色毫”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由“五色”和“毫”两个字组成。
1. 他用五色毫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作。
2. 这支五色毫非常昂贵,许多艺术家都梦寐以求。
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五色笔、七色毫。
单色笔、黑色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