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的意思、庐剧的详细解释
庐剧的解释
[Luzhou opera]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倒七戏”。因流行于该省中部旧庐州府一带而得名
词语分解
- 庐的解释 庐 (廬) ú 房舍:茅庐。庐墓(a.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b.庐舍和坟墓)。 姓。 笔画数:; 部首:广; 笔顺编号:
- 剧的解释 剧 (劇) ù 厉害,猛烈,迅速:剧变。剧痛。剧烈。剧毒。加剧。 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戏剧。剧本。剧情。剧种。剧院。剧坛。京剧。话剧。 姓。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庐剧是起源于安徽省中部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古庐州府(今合肥市)为核心流传区域而得名,旧称"倒七戏",1955年经安徽省文化局定名为庐剧。该剧种形成于清代中叶,融合了皖中民间歌舞、大别山民歌和淮河沿岸的端公戏等元素,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 声腔体系:采用主调与花腔并存的复合体制,包含【二凉】【三七】【寒腔】等六十余种曲调,演唱时讲究"开篇定调,句句押韵"
- 表演程式:保留"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传统,吸收徽剧的武打动作和京剧的虚拟表现手法,形成"唱做念打"的综合体系
- 方言特色:以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方言为基准音,大量运用皖中地区的俚语俗谚
主要流派分为上中下三路:上路(六安)以高亢激越见长,中路(合肥)追求委婉细腻,下路(芜湖)则兼具江南水乡的柔美特质。经典剧目包括反映农耕文化的《休丁香》、改编自民间传说的《秦雪梅》等八十余部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
庐剧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倒七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庐剧因发源及流行中心在古庐州府(今合肥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皖中、皖西、沿江及江南部分地区。其唱腔融合山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艺术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历史沿革
- 起源:形成于明末清初,以大别山山歌、巢湖民歌为基础,吸收端公戏、锣鼓书等艺术形式发展而来。
- 发展:清末出现职业班社,20世纪50年代定名“庐剧”,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并推广,成为安徽重要文化符号。
三、艺术特色
-
唱腔
- 分主调(如“二凉”“寒腔”)和花腔(如“铺床调”),主调擅长叙事抒情,花腔多用于轻松小戏。
- 采用“帮腔”形式,演员与乐队齐唱高亢的“吆台”烘托剧情。
-
表演形式
- 早期结合民间舞蹈(如花鼓灯、旱船舞),动作夸张,情感表现力强。
- 传统演出为幕表制,演员即兴串词,伴奏以锣鼓为主,有“满台锣鼓半台戏”之说。
四、代表剧目
经典剧目包括《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内容多取材民间故事,情节生动。
五、地域流派
按流行区域分为三路:
- 上路(六安):唱腔粗犷高亢,具山区特色;
- 下路(芜湖):曲调婉转细腻,显水乡风味;
- 中路(合肥):融合两者特点,明快朴实。
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5、11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碍难从命白壳宾牟鼻酸长枕大衾出色出售丹果鼎娥斗酒学士福慧双修攻注光洁归冯寒衣和礼诃辱红绣鞋环翠火上弄冰凌加礼价码剑戟森森节适介子绥静庄进埝尽心知性锦熏笼九行极限看戏考覆叩别宽大良夫流金铄石六一儿童节吏役茫荡冒失鬼绵旋木栖鹏抟鹢退鋭眦瑟然挻乱山毛樿栉声采赦事诛意市落霜髫疏稾谁子数迹说谎厮徒谈荐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