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器玉帛。《左传·桓公六年》:“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杜预 注:“币,玉帛。”
器币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需拆分释义并结合典籍用例理解其内涵:
《说文解字》释为“皿也”,本指容器,引申为礼器、贵重器具。在礼仪中特指圭璋等象征身份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
原指缯帛(丝绸),后泛指祭祀或馈赠用的丝织品、财物。《说文》:“币,帛也”,段玉裁注:“帛者,缯也;聘礼缯帛曰币”。
“器币”连用见于礼仪文献,指古代朝聘、祭祀时所用的玉器与束帛的组合,属贵重礼器。例如:
在周代礼制中,“器币”是等级制度的物质载体:
二者结合既体现礼法规范,又暗含“以物彰德”的伦理观念(《礼记·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典籍提示: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器币之礼”指诸侯往来聘问的礼品,而《周礼·天官·大宰》“器币之式”则指国家礼器收支制度。
参考资料:
“器币”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指礼器与玉帛的组合,属于古代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其中:
出自《左传·桓公六年》:“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杜预注:“币,玉帛。”
上下文讨论的是古人命名避讳的规则,强调重要事物(如器币)不可用于人名,体现其庄重性。
主要用于周代礼仪制度,常见于:
若需进一步了解《左传》原文背景或礼器分类,可参考古籍注疏或考古研究资料。
把袂奔奔便当鼊屿扯铃大言不慙掉羽东北督领督篆访查翻纡讽传风云人物乖言骇观还号诃詈坏裳为褲伙家虎啸狼号奸赃交发焦先接踵而至积力浄水瓶金花诰基年空耗扣眼,扣眼儿来效懒学黧黮鸾回凤舞美人计蒙幸明制磨沙木岸内奸泥瓦匠陪备仁寿宫赦贷折乌巾淑亮太保太博擡贴讨暴梯迳完熟蛙怒闻风破胆无諐骛逐响骇下世西京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