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抖簌簌的意思、抖簌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抖簌簌的解释

颤抖貌。 茅盾 《赵先生想不通》:“ 赵先生 一边想,一边就绷紧着脸,右手抖簌簌地做着扒的姿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抖簌簌"是一个状态形容词,用于描述人或物体轻微、连续、快速且明显可见的颤抖状态。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词义核心:颤抖

    • 它描绘的是一种无法完全控制、幅度较小但频率较高的抖动现象。这种颤抖通常由外部刺激(如寒冷、恐惧)或内在状态(如虚弱、激动)引起。
  2. 构词与形象性

    • 抖: 动词性语素,直接表示“颤动、哆嗦”的动作。
    • 簌簌: 叠音后缀,是状态形容词的标志性构词成分(如“绿油油”、“红彤彤”)。它起到以下作用:
      • 摹状: 模拟物体轻微摩擦、抖动时发出的细碎声音(如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增强了听觉或视觉上的形象感。
      • 增义: 强调“抖”的程度和状态,带有“持续不断”、“细碎密集”的意味。
      • 足音: 使双音节的“抖”变成三音节的“抖簌簌”,符合汉语状态形容词的音节习惯和韵律感,读起来更顺口,表达更生动。
  3. 典型应用场景

    • 生理反应:
      • 寒冷:冻得浑身抖簌簌的。
      • 恐惧、紧张:吓得双腿抖簌簌。紧张得声音都抖簌簌的。
      • 虚弱、病痛:老人拄着拐杖,手抖簌簌的。发高烧时牙齿抖簌簌地打颤。
      • 激动、愤怒:气得他嘴唇抖簌簌。
    • 物体状态:
      • 在风中抖动:枯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抖簌簌地响。
      • 不稳定:挂在细枝上的露珠抖簌簌地,快要掉下来了。
  4. 语义侧重与语体色彩

    • 侧重状态: 与动词“抖”相比,“抖簌簌”更侧重于描述颤抖的持续状态和具体情状,而非动作本身。
    • 口语化与生动性: 该词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和描绘性,常用于文学描写或日常口语中,使表达更加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
  5. 近义词辨析

    • 发抖: 意义相近,但“发抖”是动词,泛指颤抖;“抖簌簌”是状态形容词,更具体地描绘了颤抖的形态(轻微、密集、可见/可闻)。
    • 颤抖: 动词或名词,语义范围较广,可指各种幅度和频率的抖动;“抖簌簌”特指那种细碎、密集的抖。
    • 哆嗦: 口语词,常指因寒冷或害怕引起的身体抖动,幅度可能比“抖簌簌”稍大一些。“抖簌簌”更强调视觉/听觉上的密集感。

“抖簌簌”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状态形容词,由表意的“抖”和摹状足音的叠音后缀“簌簌”构成。它专门用来描绘人或物体因寒冷、恐惧、虚弱、激动或外力(如风)作用而产生的轻微、细碎、密集且持续可见(或可闻)的颤抖状态。其口语化和描绘性强的特点使其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广泛应用。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抖簌簌”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用于描述因寒冷、恐惧或紧张等情绪引发的颤抖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颤抖的样子,常用于形容身体或物体轻微、连续地抖动,通常伴随情绪波动或外部刺激(如寒冷、恐惧)。

  2. 注音与结构

    • 拼音:dǒu sù sù
    • 结构:由“抖”(左右结构)和“簌”(上下结构)组成叠词,增强动作的持续性。
  3. 例句与用法
    茅盾在《赵先生想不通》中写道:“赵先生一边想,一边就绷紧着脸,右手抖簌簌地做着扒的姿势。” 此例通过肢体动作的描写,生动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不安或焦虑。

  4. 近义词扩展
    类似词汇包括“颤抖不止”“精神抖擞”等,但“抖簌簌”更强调动作的轻微和持续性。

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若需更权威的释义,建议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专业语料库(如沪江词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摆酒背驼不兴承明踌论啜人贼慈柔促刺待定系数法旦气掂倈丁漕都根主子端极燔妻子飞奇钩货丰裁府邸根脚过气谷土韩坛横请烘柿回溪祸福无常急惊风撞着慢郎中即留惊杨叶计上心来濬洫连六鳌録书鲈乡南珠鸟类狞雷柠檬酸啪搭潘左评头论脚辟塞钱痴入侍善征深严石谼识艺诗轴收引硕老陶巾田坪廷珪顽嚣委究渥水精仙人担县知事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