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mu] 传说中黄帝之妻,貌极丑。后为丑女代称
嫫,嫫母, 黄帝妻,貌甚丑。——《广韵》
亦作“ 嫫姆 ”。传说为 黄帝 第四妃,貌甚丑。《荀子·赋》:“ 閭娵 、 子奢 莫之媒也; 嫫母 、 力父 ,是之喜也。” 杨倞 注:“ 嫫母 ,丑女, 黄帝 时人。”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 嫫姆 倭傀 ,善誉者不能掩其丑。” 唐 于濆 《苦辛吟》:“我愿 燕 赵 姝,化为 嫫母 姿。”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一节:“披綺罗於 嫫母 ,祇增其丑;施金鞍於駑駘,祇重其负。”
嫫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女性形象,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一、身份与历史记载 嫫母是黄帝的次妃,位列黄帝四位妻室之一。她生活于约5000年前的部落时期,因品德贤淑被黄帝选中,用以制止当时盛行的“抢婚”习俗。《荀子》《广韵》等古籍均记载其为丑女代称。
二、外貌特征 • 传统描述中,她额头凸出如秤锤、鼻梁塌陷、皮肤黝黑、体型肥胖。 • 部分学者推测其形象可能与古代图腾崇拜或民族审美差异有关。
三、德行与贡献
四、发明创造 据传她在采石时发现光滑石片,经打磨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面石镜,促成镜子雏形的诞生。这一发明被记载于《物原》等古籍,新郑娘娘庙至今供奉她与嫘祖。
五、文化象征 文学作品中常以“嫫母”代指丑女,如白居易“芙蓉芍药皆嫫母”比喻平凡事物。但历史评价更侧重其贤德,成为“以德补貌”的典范。
如需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传说细节,可参考、4、6、8等来源。
《嫫母》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位年龄较轻的妇女成为别人的继母。这个词用来形容继母的时候,带有一定的贬义意味,暗示她对婚姻中的孩子不够关怀与爱护。
《嫫母》的拆分部首是“女”,表示与女性有关;其余的部分为“母”,意指母亲。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嫫这个字共由18个笔画组成,其中包括了水、勾、捺、横等不同的基本笔画。母字则有五个笔画,由一横两竖组成。
《嫫母》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的《嫫母鹧鸪忆曹刚庵客》这本作品中。冯梦龙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这个词,形容了男主角的继母对他的疏远和冷漠。
《嫫母》的繁体字写作「嬤母」。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常常存在变化。而《嫫母》一词的古时候写法为「嬁母」。这种古老的写法在现代已经很少见到。
1. 哥哥的嫫母对他并不友善,常常忽视他的需求和感受。
2. 嘉嘉不喜欢和爸爸的嫫母住在一起,觉得她对自己不够好。
1. 嫫妒:指因羡慕而产生嫉妒之情。
2. 嫫娜:形容女子美丽动人。
继母、后母
亲妈、亲生母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