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署的意思、封署的详细解释
封署的解释
(1).封条印记。 晋 王嘉 《拾遗记·昆吾山》:“昔 吴国 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食尽,而封署依然。”
(2).谓封缄后复加印记。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太子自封署房门,须臾开视,器物一无所见。”
词语分解
- 封的解释 封 ē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封闭。密封。封口。封存。封条。封贮。封面。封底。封锁。封顶。冰封雪飘。封山育林。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封。赏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封侯。封君(领有封地
- 署的解释 署 ǔ 办理公务的机关:专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签名,题字:签署。署名。署字。 暂代:署理。兼署。 笔画数:; 部首:罒;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封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
封条印记
指用于封存物品或场所的标记,通常带有官方或权威的印章。例如,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提到吴国武库中的兵器被食尽后,“封署依然”,即封条仍保持原状,说明物品虽消失但封印未动。
-
封缄后加印记
指将物品封存后再次加盖印章,以确保其完整性和权威性。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太子“自封署房门”,结果发现房内器物消失,这里的“封署”即指封缄并加印的过程。
此外,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引申为“君主或上级颁布诏书、授予权力”的象征性含义,但这一解释在古籍中未直接体现,可能是基于古代用法的引申。
历史用例:
- 晋代文献中的“封署”多与官方封存相关,体现其权威性。
- 唐代用例则强调封缄后的验证过程,反映古代对文书、物品管理的严谨性。
建议结合具体古籍语境理解该词,不同场景下侧重点可能不同。
网络扩展解释二
封署(fēng shǔ)一词是指国家或政府在文件、公文等正式文件上加盖印章,表示认可、批准或授权的意思。封署的部首是“卩”(jié),由两个横向的卩组成。它的笔画数为6画。
封署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时代,当时国家或政府的重要文件通常都需要国君或高级官员亲自批准和签署。封签上的印章被视为最高权威的象征,只有被封印的文件才能被视为正式有效。
在繁体字中,封署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封”和“署”两个字的形态。
一些例句可以是:
1. 这份合同需要董事长亲自封署方可生效。
2. 部长已经封署了该提案,现在我们可以推进下一步了。
一些与封署相关的词语包括:签署、公章、盖章、核准等。
与封署近义的词语包括:签订、签字、批准等。
封署的反义词是未封署、未签署。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