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识的意思、封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识的解释

封缄并加标记。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 泚 ( 朱泚 )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 吴侩 至,视漆之封识新,疑之。”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时 佘山寺 老僧晨起,见供桌有一卷书,封识甚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封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加封标记以作辨识的行为或标记本身。该词由“封”(密封、封闭)与“识”(标记、记号)复合而成,强调通过特定手段(如印章、题签等)对物品进行密封并留下可辨识的标识,常用于文书、财物或器物的保管与验证。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动词用法

    指对物品进行密封并附加标记的行为,以确保其完整性与真实性。

    例证: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载:“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而予为之记,以志吾过,且封识之。”此处指对文稿进行封存标记。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2. 名词用法

    指密封后留下的标记或印记本身,如封条、印章、题签等。

    例证:《史记·酷吏列传》提及“封识宛然”,描述查封物品时标记清晰可辨的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


二、文化背景与使用场景

  1. 文书档案管理

    古代官方文书、契约、账簿常以“封识”确保未被篡改。如清代《吏部则例》规定:“各省呈送题本,须加盖印信封识。”

    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文书制度研究》

  2. 财物封存与移交

    常见于库银、贡品等贵重物品的封存,标记需载明内容、数量及经手人。

    例证:《明会典》载:“解送税银,必以油绢封识,书其数于上。”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

  3. 文物与典籍保护

    古籍善本、书画常以“封识”标注收藏者信息,如藏书印、题跋等。

    来源: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与装帧规范》


三、语义演变与当代应用

随着时代变迁,“封识”的动词用法逐渐淡化,但其名词含义仍存于特定领域: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说文解字》(许慎,东汉)

    “封,爵诸侯之土也”,引申为密闭;“识,常也,一曰知也”,强调标记的辨识功能。

  2. 《汉书·王莽传》

    “遣使奉玺书,封识以付伯升”,印证官方文书加封标记的惯例。


“封识”作为中国古代制度文化的产物,兼具“密封”与“标记”双重功能,其应用贯穿于行政、经济、文化领域,至今仍在文物、司法等专业场景中保留语义活性。

网络扩展解释

“封识”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封缄并加标记的行为,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用于描述对物品或文书进行密封并留下标识的过程。例如:

二、延伸用法

部分资料(如、2)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封闭、保密,形容信息或秘密被严格保护。例如用于商业机密或内部事务的保密场景。但需注意,这一用法在权威古籍和词典中较少直接体现,可能属于现代引申义或次要含义。

三、应用场景

  1. 古代文书管理:如官府文件、私人信函的密封标记。
  2. 物品保管:如贵重物品(珠宝、漆器等)封存时加盖印记。
  3. 现代引申:可类比现代保密措施,如加密文件、密封协议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段太尉逸事状》《郁离子》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正败财半新不旧保捷北门南牙禀问秉信残民朝坐承天命吹齑出任辞解蹴蹑大鵹琱琢东表东山法门方表访员飜涌感尉贯熟贵市后世黄牛三峡会觌狡好节神及期记叙文苛责魁元枯径老气横秋雷行连筒流输闷懑茗汁密启酿蜜弄权排版排拫怕莫攀今吊古畔戾蓬荜柔悫诗才诗老失羣龆绮旽旽椭球唾盂文侩小手儿谢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