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负才任气 ”。
“负才使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指人依仗自己的才华或才能,放任个人意气,表现出任性、傲慢的态度。该成语通常带有贬义,形容人在为人处世中因自恃才学而态度不羁。
出自《北史·薛憕传》。薛憕出身寒门,虽有才华却因世族制度未被重用,常感叹“岂能五十年戴帻(头巾),死一校尉”,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愤懑。他因不满现实而“负才使气”,拒绝趋附权贵之门。
“他虽才华横溢,却因负才使气,屡屡与同事冲突。”(现代引申用法)
古籍记载:“常郁郁不得志……负才使气,未尝趋世禄之门。”
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寒门才子对门阀制度的反抗心理,也警示才华需与谦逊并重,避免因骄纵影响人际与仕途。
《负才使气》这个词是指一个人因为心中才能被他人背负而感到愤怒或失望的情绪。负才使气包含了负才、使气这两个词语。
《负才使气》的拆分部首分别为贝、才、气。贝部表示金属、财富的意义;才部表示才能、能力;气部表示情绪、气息。《负才使气》一共由12个笔画组成。
《负才使气》一词源自《管子·宋运》一文。其中说到:“以术而负才,以权而使气。负才,则拘制於拙;使气,则劳钳於心。”这句话意思是人们若被人背负才华,又受人摆布,就会感到束缚和压抑,并产生怨愤之情。
《负才使气》在繁体中文中是「負才使氣」。
在古代,汉字“氣”古文写法是“气”旁加“乙”,即“气”旁边有一笔曲线,代表气息的流动。
他总是被别人负才使气,感到无可奈何。
负气、使气、气局、才能、能力
委屈、受气、怄气、愤怒
心悦诚服、满意、欣喜、愉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