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愤恨。 宋 苏辙 《蜀论》:“至於其心有所不可復忍,然后聚而为羣盗,散而为大乱,以发其愤憾不洩之气。” 明 归有光 《亡友方思曾墓表》:“方其试而未得也,则愤憾而有不屑之志。”
“愤憾”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和文献用例两个角度解析:
一、语义解析 “愤”指因不满或受挫而产生的愤怒、怨恨情绪,如《说文解字》释为“懑也”;“憾”则指因未达预期而产生的遗憾、失望,《广雅》注为“恨也”。二字组合后,“愤憾”可理解为因事与愿违引发的愤怒与遗憾交织的复杂情绪,其情感强度高于单一情绪表达。
二、文献溯源 该词可见于古代典籍,如宋代李纲《论君子小人札子》载:“忠义之士,愤憾而不平”,此处指忠臣对时局不公产生的愤懑与痛惜。明代《万历野获编》亦有“众皆愤憾其事”的记载,描述群体性义愤与惋惜并存的心理状态。
三、使用特征 现代汉语中,“愤憾”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评述或文学创作中,例如描述历史人物面对家国变故时“心怀愤憾”的复合情感。其近义词包括“愤懑”“憾恨”,但情感层次更为复杂,需结合具体语境把握程度差异。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愤憾”是一个由“愤”(愤怒)和“憾”(遗憾)组合而成的汉语词汇,拼音为fèn hàn。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愤憾”指因遭遇不公、不平之事而产生的极度愤怒与遗憾交织的复杂情绪。例如个人受委屈或社会事件引发的公众情绪,均可使用该词表达。
该词在古籍中更常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侧重“愤怒”或“遗憾”的偏向性,避免与“愤恨”“遗憾”等近义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苏辙、归有光相关著作。
倍言编辑部避面尹邢波峻布策不悆参考消息谗妬楚宫腰当境递献额编高鸟尽良弓藏跟底官户谷风鹤老黄袍惠民贱目贵耳嚼齶捶床解运精算金绳寖衰脊鳍九年之蓄开迈开台锣鼓顆粒肥料坑子空帛口弦瞵伺明粢玟砧农行瓶颈平政鯆魮群务穰子濇滞社稷臣声言事势四星搜奇抉怪琐碎探马谈娘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腮条脱通经桶子骰盆土穰细流相片小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