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社稷臣的意思、社稷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社稷臣的解释

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絳侯 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唐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诗:“帝坐 蓬莱 殿,恩追社稷臣。”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朝野争夸社稷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社稷臣”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那些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承担着匡扶社稷重任的股肱之臣。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核心定义与字义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二者合称“社稷”,象征国家赖以生存的土地与粮食,进而成为国家的代称。“臣”即臣子。“社稷臣”直译为“国家的臣子”,但更强调其与国家存亡安危紧密相连的特殊地位与责任。这类大臣不仅是君主的辅佐者,更是国家根本利益的守护者。《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

  2. 出处与经典论述 该词最早且最著名的论述见于《孟子·尽心上》:“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 孟子在此区分了不同类型的臣子,将“社稷臣”定位为以国家安定、社稷稳固为最高追求和最大喜悦的臣子。这体现了其超越个人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政治品格(《孟子·尽心上》)。

  3. 历史背景与政治角色 在周代分封制和后世中央集权制度下,“社稷臣”通常指位高权重、辅佐君主处理军国大事的核心官员,如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相等。他们肩负着匡正君主过失、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维护政权稳定、抵御外侮内乱的重任。其行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王力《古代汉语》相关释义)。

  4. 核心特征与评价标准

    • 忠诚于国家(社稷)而非仅君主个人: 这是“社稷臣”最核心的特征。他们以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福祉为最高准则,敢于犯颜直谏,甚至在必要时可以“从道不从君”,以维护社稷的根本稳定(《荀子·臣道》有类似“社稷之臣”的论述)。
    • 担当重任,安危所系: 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承平之时则致力于治国安邦,巩固根基。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捆绑。
    • 德才兼备,深孚众望: 通常具备杰出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或道德威望,是朝廷的柱石,为朝野所倚重。
    • “安社稷”为悦: 其人生价值和政治满足感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而非个人的权势或财富。
  5. 历史人物例证 历史上常被尊称为“社稷臣”的人物包括:

    • 汲黯: 西汉名臣,以直言敢谏、坚守原则著称,汉武帝称其为“社稷之臣”(《汉书·汲黯传》)。
    • 霍光: 汉武帝托孤重臣,辅佐昭帝、宣帝,稳定了西汉政权,史称“匡国家,安社稷”(《汉书·霍光传》)。
    • 魏徵: 唐太宗时著名谏臣,以“犯颜直谏”闻名,其谏言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至关重要,被唐太宗视为“得失之镜”,是典型的社稷臣(《新唐书·魏徵传》)。

总结来说,“社稷臣”是对古代那些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德高望重、能力超群、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重臣的尊称。其核心精神在于对国家(社稷)的绝对忠诚和无私奉献,超越了个人利益和对君主个人的盲从。

网络扩展解释

“社稷臣”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汉语词汇,以下是基于多个权威来源的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社稷臣”指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的重臣,强调其忠诚与责任感。社稷原指古代君主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成为国家的象征。该词既可表示具体人物,也可抽象指代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

二、出处与演变

  1. 经典溯源
    最早见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强调臣子与君主共命运的忠诚。

  2. 历史用例
    唐代杜审言诗句“恩追社稷臣”,清代李渔《玉搔头》“朝野争夸社稷臣”,均体现该词在历代文学中的延续性。

三、用法特点

四、扩展阅读

若需了解“社稷”的原始含义,可参考《史记·陈涉世家》中“复立楚国之社稷”等用例。更多历史案例可通过、5、9等来源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哀荣八方班布悲慽敝盖不弃博负出人头地顶层设计断禄反剪发英飞翰敷寻高流含愤巷道好逸恶劳河夫和直鸿硕华焕槵子胡蝶梦绘事呼头嘉鲜金鸡步帐酷似炼形利巴篱壁间物理恶临深履薄梅汤猛憨迷雾拟于不伦盆草篇第平权七步权智群国肉麻当有趣骚激沈壮时果市井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水中捞月树栽栽术者四史谈优务劣天祅吞噬微机四伏无尽无休香涎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