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敕令的意思、敕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敕令的解释

[constitutiones principum] 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详细解释

亦作“勅令”。1.诫令;命令。《汉书·韦玄成传》:“初, 玄成 兄 弘 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 贤 以 弘 当为嗣,故敕令自免。” 颜师古 注:“恐其有罪见黜,妨为继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后汉书·王龚传》:“今旦闻下太尉 王公 勅令自实;未审其事深浅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袞 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著终誥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絶之日,自殯及葬,务奉詔书。’”

(2).皇帝的诏令。诏书。《宋史·哲宗纪二》:“ 章惇 等进《新修敕令式》, 惇 读於帝前,其间有 元丰 所无而用 元祐 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 亦有可取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敕令”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具有明确的行政与法律内涵。从词性来看,它既可作为名词,指帝王颁布的权威命令,也可作为动词,表示帝王下达命令的行为。例如,《汉语大词典》指出,敕令在秦汉时期多用于皇帝对重大政事的直接指令,如“敕令三公举贤良方正”。

从历史制度角度,敕令在不同朝代有具体形式:唐代的“敕”包含制书、敕书等类型,涉及官员任免、律法修订等;宋代的敕令常与“格”“式”结合,构成法典体系,如《宋刑统》中明确“敕律并行”。元代后,敕令的使用范围逐渐收窄,多限于封赠官员或宗教事务。

文献中可见典型用例:《唐律疏议》规定“违敕令者,杖九十”,体现其法律效力;《宋史·职官志》记载“凡敕令所颁,必经中书省审议”,反映其行政流程的严谨性。

权威典籍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帝王自上命下的文书”,《中国历史大辞典》则强调其“兼具立法与行政功能”的双重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敕令”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敕令”读作chì lìng,指古代帝王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具有强制性和最高权威性。其核心含义源于“敕”字,本义为告诫、约束,后特指皇帝诏令。

二、使用场景

  1. 政务与法律:用于国家重大事务,如军事行动、法律法规颁布、官员任免等。
  2. 礼仪与封赐:涉及祭祀、册封爵位、赏赐等礼仪性事务。
  3. 道教文化:在符咒文书中,“敕令”指道教三清天尊的法旨或符箓命令,作名词或动词使用。

三、与其他词汇的区别

四、历史与文献依据

汉代文献如《汉书》《后汉书》均有记载,如《汉书·韦玄成传》提到“敕令自免”,体现其行政效力。道教经典则扩展了其宗教含义。

五、字形与读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敕令案例或道教符咒用法,可参考历史文献或宗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邦邑逋逆参并充类至尽蹴毱村口倒影搭嘴登豆弟窰发决肤阔槁枲广宴鬼头银颔词函道荷盖和好和软喉炎黄葅甲马营将丧颊舌惊悔廓穹连昌辽东豕历届临察柳叶吊梢眉龙輀冒愬某家拿款南星闹天宫廿八躔迁隔前脚后脚气焊清弭坵墟搉虑沈谋研虑饰洁时上随包踢鞬桐江韈劫子晚渡危滞无礼喏毋翼而飞相衔遐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