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in case;provided that;in the event of]。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多用于书面语
你倘若有困难,我定设法相助
假如,倘或。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顾总》:“君昔 汉 公卿, 未央 冠群贤。倘若念平生,览此同愴然。”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倘若索战,俺两个死不打紧,着人知道呵,不坏了阿妈的名声!”《红楼梦》第五八回:“倘若不叫上他的亲人来,只怕有混账人冒名领出去。” 鲁迅 《书信集·致颜黎民》:“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倘若”是一个汉语连词,用于表示假设或条件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倘若”表示假设某种情况发生,后续内容则基于此假设推导结果。例如:“倘若明天下雨,活动将取消。”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75页。
构词分析
来源:《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412页。
连接分句
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假设条件,后句对应结果或推论。
例:倘若你坚持练习,必然能提升水平。
语体色彩
多用于书面语,较“如果”更正式,常见于文学作品或论述文。
来源:《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词语 | 语体差异 | 使用频率 |
---|---|---|
倘若 | 书面化、正式 | 中 |
如果 | 口语、书面通用 | 高 |
假如 | 口语化 | 较高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倘若:连词,表示假设,多用于书面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312页)
查看来源(注:此为出版社官网,具体页面需检索)
语言学专著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倘若’类连词通过预设条件,构建逻辑推理框架。”(商务印书馆,1979年)
“倘若”是表假设的书面连词,强调条件与结果的逻辑性,适用于正式语境。其权威释义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及语言学经典著作。
“倘若”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通常用于书面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倘若”相当于“如果”“假使”,用于提出假设条件,后文引出可能的结果或应对措施。例如:
倘若明天下雨,我们就改期去公园。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牛僧孺《玄怪录》,后延续至元代戏曲(如《哭存孝》),说明其长期作为汉语书面假设表达的稳定性。
若需更多例句或具体语境分析,可参考权威词典。
版曹邦瑞抱火寝薪鲍里斯·戈东诺夫爆杖鞭楚褊塉贬望策事孱微揣骨炊熟短歌行锋距福力服雾拂煦高颿犷盛核糖核酸缓步佳贶笺缯绞索畿甸街使节朔旧物稷禼决筴狙伏婪尾柳营江六一先生露檄命馆磨心啮肥般费旁听啓词区区此心人生若寄傻乎乎山衲盛编射帖説古道今淑人孰悉死格缩微书塔吊腾噪体荐廷诘停着小嘎子销路翛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