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国殃民的意思、蠹国殃民的详细解释
蠹国殃民的解释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词语分解
- 蠹国的解释 危害国家。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游士失职之祸》:“ 春秋 之末,至于 战国 ,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此皆姦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柳子厚 《憎王孙文》……今
- 殃民的解释 使百姓受祸害。《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 尧 舜 之世。”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都是那贪官惹祸自殃民,致使这 崑冈 失火难留玉。” 清 龙启瑞 《致曾涤
专业解析
“蠹国殃民”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常用于形容行为或事件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词源、用法及相关背景,确保内容基于权威汉语词典来源。
一、成语的基本含义
“蠹国殃民”由四个字组成:“蠹”指蛀虫,比喻腐蚀或破坏;“国”指国家;“殃”意为祸害或灾难;“民”指人民。整体意思是像蛀虫一样侵蚀国家根基,给人民带来灾祸,形容某些行为(如腐败、暴政)对国家和民众造成深重损害。该成语强调危害的广泛性和持续性,常用于批判贪官污吏或不当政策。(引用自《汉语大词典》)
二、词源与字义解析
- “蠹”:本义为蛀虫,引申为暗中破坏或腐蚀,源自《说文解字》,指事物从内部溃烂。
- “国”:指国家或政权,强调公共领域。
- “殃”:意为灾祸或连累,出自《尔雅》,常用于描述灾难性后果。
- “民”:指百姓或民众,体现社会基础。
组合后,“蠹国殃民”最早见于明清文献,如史书和政论文章,用于揭露官吏腐败或暴政的危害。例如,在《明史》中描述贪官时使用该词,突出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引用自《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汉语词典》)
三、用法与例句
在句子中,“蠹国殃民”多作谓语或定语,带有强烈贬义。常见于历史、文学或时事评论中,警示人们防范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 例句: “那些贪官污吏蠹国殃民,最终被人民唾弃。” 这里强调行为导致国家衰败和民生困苦。
近义词包括“祸国殃民”(侧重灾难后果)和“误国害民”(强调错误决策),反义词则为“利国利民”(造福社会)。(引用自《现代汉语词典》)
四、相关背景与权威参考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治国理政的伦理要求,常被用于教育和批判场景。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比喻危害国家和人民”,并收录于标准汉语词库中。如需进一步查询,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在线资源如汉典(zdic.net),但以实体词典为准以确保准确性。(综合《汉语大词典》及《辞海》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蠹国殃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ù guó yāng mín,其核心含义是危害国家和人民,通常用于形容某些行为或人物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蠹:原指蛀虫,引申为侵蚀、败坏;国:国家;殃:祸害;民:百姓。整体比喻像蛀虫一样侵蚀国家根基、祸害百姓的行为。
2.出处与典故
- 该成语最早见于《明史·方从哲传》:“代营榷税,蠹国殃民。”,指明代官员方从哲代理税务时损害国家利益、残害百姓的史实。
3.用法与例句
- 语法:作谓语或定语,含强烈贬义。
- 例句:清代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一回:“世间何物最堪憎?蠹国殃民莫若僧。”,借僧人暗讽某些群体危害社会。
4.近义词
5.权威性与扩展
- 该词在《汉典》《明史》等权威典籍中均有收录,现代多用于批判贪腐、渎职等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具体语境用法,可参考相关词典或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国巴山虎悲戚卑削部者迟利悰緖捣蛋鬼叨位搭设大数据玷汙吊羊蹀躞东北呃喔番下奋讨釜鼓耕稼广狭故历夹被搅计洁练急溜溜静狱罗亭迷塞闹别扭内务啮折批拉平宽铅锷呛咕迁散乾物切中要害青篛亲好阙典驱鬼戎仆如鸟兽散爽慨双隗束车蜀笺顺羽疏疏拉拉田殖透税橐金忘其揾食握纲提领无贯吴侬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