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say what everybody says] 云:说。形容遇事无主见,顺随别人的意见
人云亦云,人否亦否,何为者耶?——清· 叶燮《原诗》
随声附和,心无定见。 金 蔡松年 《槽声同彦高赋》诗:“糟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花月痕》第七回:“这 富川居士 也算嗜好与俗殊咸酸,不肯人云亦云哩。” 老舍 《四世同堂》第二部四四:“为表示他是属于 英国 府的,他不能随便的人云亦云的乱说。” 巴金 《随想录》第一集后记:“过去我吃够了‘人云亦云’的苦头,这要怪我自己不肯多动脑筋思考。”
“人云亦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它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盲目跟随或附和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
字词拆解:
深层含义:
出处与背景:
使用场景:
对比与延伸:
这一成语至今仍广泛用于学术、社会讨论中,提醒人们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人云亦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模仿别人说话或行动,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或主见。这个词常用来形容那些盲目跟从他人观点或行为的人。
人云亦云的拆分部首是“人”和“云”,其中“人”的部首是“人”,总笔画数是2;“云”的部首是“二”,总笔画数是4。
人云亦云最早出自《后汉书·刘子骥传》,原文是“善弹琴者吾友刘子骥。世说其昼夜弹不绝者,非惟以众人夸其所好,且又有能似之者,吾骥亦夸张之。一日,病笃请瑟,遥见已!”这段话的意思是刘子骥很擅长弹琴,弹得非常好,周围的人都很赞赏他。刘子骥为了增加自己的声望,他请瑟(一种古代音乐鼓)时,远远地看到了人家已经请了,就也说自己请了。
人云亦云的繁体字是「人雲亦雲」。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人云亦云在古代的写法为「亻云亦云」。
他总是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云集、平日里、云天、众所周知。
照猫画虎、机械重复。
见异思迁、不拘一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