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底席的意思、底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底席的解释

用青蒲编成的席子。一说指竹席。《书·顾命》:“西序东嚮,敷重底席。”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青蒲也。” 孔颖达 疏:“ 王肃 云:‘底席,青蒲席也。’ 郑玄 云:‘底,致也,篾纤致席也。’ 郑 谓此底席亦竹席也。凡此重席,非有明文可据,各自以意説耳。”底,一本作“ 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底席为汉语词汇,原指铺垫在底层的席子,后延伸为事物基础或根基的象征义。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1. 器物铺垫层

    古时指竹、草编织的垫底席具,用于床榻、车舆等物品底层铺垫。《周礼·春官》记载“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其中“底席”作为礼仪陈设的基础铺垫,具有防潮、隔尘的实用功能。

  2. 抽象基础概念

    唐宋文献中逐渐引申为根基、依托之意。如《全唐文》中“国之底席,民为根本”,将“底席”比喻为治国安民的基础条件,强调其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现代用法中,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例如:“传统文化的底席上,生长出新的艺术形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标注其读音为“dǐ xí”,属中性词,通常与“奠定”“稳固”等动词搭配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底席”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实物含义(见于) 指古代用青蒲编织的席子,也有文献解释为竹席。该词最早见于《尚书·顾命》中的“西序东嚮,敷重底席”,东汉经学家马融注解为青蒲席,而郑玄则认为是指纹理细密的竹席。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表示两种说法均无明确文献佐证,属于推测。

二、比喻含义(见于) 现代引申为成语,比喻“处于社会底层或地位卑微的人”,由“底”(最底层)和“席”(座位/地位)组合而成,强调身份的低微性。不过此用法在古籍中未发现直接依据,可能是当代语言演变的产物。


补充说明:

  1. 实物与比喻两种解释的语义跨度较大,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2. 古代典籍中的用法以实物含义为主,现代网络词典新增了比喻义;
  3.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中未被收录,属于相对生僻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黯约白纻辞绊马索霸儒八族边附辩问补转餐啄孱夫朝打暮骂出街从军行堆堵棡鼓部高手含贝行号卧泣含文黑喽喽恒准后佛花利惠风肩肩季月军伶旷宇老酱棚了了可见耧锄没食子酸纳国偏狥普济羣生窍会气厥青门隐情深友于青锁闱寝门启移人急智生搔痒盛门熟麻束如牛腰讼鬼损敝娑婆[世界]铁证如山提醒橐土瓦案为道喂眼我的大学五湖四海香岫晓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