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忤,冒犯。詆,通“ 抵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马季长 佞媚获誚, 蔡伯喈 同恶受诛; 吴质 詆忤乡里, 曹植 悖慢犯法。” 唐 白居易 《论左降独狐朗等状》:“臣伏以 李景俭 因饮酒醉,詆忤宰相;既从远贬,已是深文。”
诋忤(dǐ wǔ)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诋”与“忤”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中,其核心含义为用言语攻击并违逆他人。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分层次阐释:
诋(dǐ)
指用言语毁谤、诬蔑或斥责。《说文解字》释为“诃也”,即斥责之意。如《史记·酷吏列传》载“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此处“诋”即刻意罗织罪名进行诽谤。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忤(wǔ)
意为违逆、抵触、不顺从。《玉篇·心部》注“逆也”,《汉书·萧望之传》有“忤于贵戚”之例,指触犯权贵。
来源:顾野王《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校订本)。
“诋忤”属并列结构,强调言语攻击与行为抵触的双重对抗性: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11卷。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2015年)。
多指向权威者(如君主、尊长)的直言冒犯,含强烈冲突色彩。如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御史曹学程以谏诋忤旨,论死系狱。”
属文言书面语,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研究性文本。
《资治通鉴·唐纪》:
“(魏徵)每廷争诋忤,帝怒甚,而徵神色自若。”
此例生动展现臣子以激烈言辞违逆君主的场景,印证“诋忤”的冲突内核。
来源: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
“诋忤”凝结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言语冒犯与行为对抗的复合认知,其释义需依托《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结合经典文献用例方能精准把握。
“诋忤”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ǐ wǔ,其核心含义是触犯、冒犯,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言语或行为上抵触、冒犯他人。其中“诋”通“抵”,表示抵触;“忤”意为不顺从、违逆,合起来即“因抵触而违逆”。
结构分析
历史文献
现代应用
多用于描述因直言或冲突引发的冒犯,如:“他性格刚直,常因诋忤上司而遭排挤。”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颜氏家训》或唐代奏章文献。
层深长尾先生成汤辰光尘混出空出镇词艺道尹刁斗旗杆涤烦子房祠烦热风览風雨漂摇风雨时若拊翼关生古调诗孤特嚎呼回雁峰金辉玉洁吉阡积善余庆絶早军烽克星困阨窟室老父台联吟六铢纱旻苍敏妙睦睦鸟使暖气团披发左衽仆僵轻松亲揽勤蕲人琴日旰冗辑若曹商余少童诗道实确收科书役肆笔缇绮豚儿亡人现形宵中邪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