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墨子·节葬下》:“ 秦 之西有 仪渠 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谓死者升天而去。后因以“登遐”为对人死讳称。《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 汉 郑玄 笺:“此三后既没,登遐,精气在天矣。”《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有司奏请追諡”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虽夙年登遐,万载之后,永播融烈。”《世说新语·文学》“ 孙子荆 除妇服,作诗以示 王武子 ” 刘孝标 注引《孙楚集》:“其诗曰:‘时迈不停,日月电流,神爽登遐,忽已一周。’”《晋书·后妃传上·文明王皇后》:“奄然登遐,弃我何早!”
(2).特指帝王之死。《文选·刘琨<劝进表>》:“ 永嘉 之际,氛厉弥昏,宸极失御,登遐丑裔。” 李善 注引 王隐 《晋书·怀纪》:“羯贼 刘曜 破 洛 ,皇帝崩於 平阳 。” 唐 柳宗元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德宗 登遐,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 宋 王安石 《谢知江宁府表》:“先帝登遐,既不获奔驰道路;陛下即位,又未尝瞻望闕廷。”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文靖》:“上登遐时,命公与 文僖 同撰遗詔,因受顾命。”
(3).犹言登仙远去。 晋 陆云 《登遐颂》:“夫死生存亡,二理之已然者也。而世有神仙登遐之言,千岁不死之寿,其详固难得而精矣。” 明 徐渭 《渔阳弄》:“文章自古真无价,动天庭 玉皇 亲迎,飞鳧降鹤踏红霞,请先生即便登遐。”
登遐(dēng xi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语词,主要含义如下:
帝王去世的婉称
古代专用于指称天子或尊贵者离世,属委婉语。如《墨子·节葬下》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若中国之君子,观之则谓大惑矣。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故子墨子言曰:然则姑尝稽之,今虽毋法执厚葬久丧者言,以为事乎国家。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若苟贫,是粢盛酒醴不净洁也;若苟寡,是事上帝鬼神者寡也……今执厚葬久丧者言曰: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夫胡说中国之君子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哉?”其中“登遐”即暗含对丧葬仪式的讨论。
词源依据:“登”本义为上升,“遐”指遥远,合指灵魂升天远逝。
道教指得道升仙
在道教文献中,“登遐”引申为修炼者羽化登仙。如《晋书·许迈传》载许迈致友人书:“自今以往,行当登名山、服食养性……非复世人事矣。”后世道教典籍将此类超脱称为“登遐”。
说明: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来源以权威工具书为准。如需查阅原文,建议通过《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或图书馆馆藏获取《墨子》《晋书》等文献。
“登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本义与丧葬习俗
源自《墨子·节葬下》记载的仪渠国(今甘肃庆阳一带)习俗:亲属去世后,焚烧尸体使烟气升天,称为“登遐”,意为灵魂升天而去。后演变为对死亡的委婉讳称,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夙年登遐”即指逝去。
特指帝王之死
自汉代起,“登遐”多用于帝王去世的尊称。例如《晋书》记载晋怀帝崩于平阳时用“登遐丑裔”描述,唐代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中“德宗登遐”亦指唐德宗驾崩。
引申为登仙远去的意象
晋代陆云《登遐颂》以“登遐”描述神仙飞升,明代徐渭《渔阳弄》中“请先生即便登遐”则借指文人超脱凡尘。此用法多含文学想象色彩。
补充说明:
白气惭汗畅唓乘辂迟到充忍冲天礮愁勤出法驳案鹑贲爨桂颠寒作热订证豆火遁俗佛光甘泉必竭贯月查骨库股款鸿信后事骅駬圜堵惛俗豁啷剿绝驾御解魇既立敬酒锦鞯津渍积羽谲数看议閜砢穬麦蘖枯壑累迹量程旅梦牦牛浓繁披采钦喻犬牙相制射艺实土司舵肆类松弛太清氅铁炉题扇桥涂次香槽弦外遗音溪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