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锦制的衬托马鞍的坐垫。 唐 岑参 《卫节度赤骠马歌》:“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韉黄金勒。” 元 陈植 《金马门赋》:“乱锦韉之银鞍,恍 瑶池 之觴酒。”
(2).代指装饰华美之马匹。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锦韉绣轂,角逐争先。”
“锦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本义
指用锦缎制成的马鞍坐垫,常用于衬托马鞍的华美装饰。例如唐代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中“玉鞍锦韉黄金勒”一句,便描绘了马鞍与锦鞯的奢华搭配。
引申义
代指装饰华贵的马匹。宋代田况《儒林公议》中“锦韉绣轂,角逐争先”即用此意,通过锦鞯这一细节凸显马匹整体的精美。
补充说明
该词多见于唐宋诗词,常与“玉鞍”“黄金勒”等意象并列,反映古代贵族对马具的考究。需注意“锦鞯”与“锦襜”(锦制帷幕)在字形和部分文献中的交叉引用,但二者核心含义不同。
《锦鞯》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用锦织成的马鞍。
《锦鞯》的拆分部首为金字旁,其中金字部首所代表的意义是金属;《锦鞯》的总笔画数为21画。
《锦鞯》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在马鞍上使用锦织品进行装饰,以显示其贵族身份和地位。
《锦鞯》的繁体写法为「錦鞯」。
在古代,「鞯」字的写法多显示为「革」字旁,表示这是一种用牛革或马革做成的鞍。
1. 他家的马背上盖着一块锦鞯,显得格外华丽。
2. 那名骑士手握锦鞯,驰骋在战场上。
1. 锦绣:形容华丽美好的样子。
2. 鞍马:指骑在马上的人。
3. 鞍前马后:指跟在主人身边侍候的人。
锦缎、锦绣、华丽
朴素、简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