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骑邑的意思、骑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骑邑的解释

驻扎骑兵的城邑。《战国策·赵策二》:“王破 原阳 ,以为骑邑, 牛赞 进諫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今王破 原阳 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 鲍彪 注:“骑邑,居骑士於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骑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军事制度和行政区划密切相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核心含义:

    • 指能出车骑的县邑。 这是“骑邑”最核心的含义。在古代,尤其是战国时期,“邑”指城镇或封地,“骑”指骑兵或车骑(古代战车与骑兵常并称)。因此,“骑邑”特指那些具备一定经济与军事实力,能够为军队提供战车和骑兵(或骑兵兵源)的城邑或县。它反映了该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和承担的义务。这一释义在《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收录。
  2. 历史背景与具体出处:

    •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战国策·赵策二》。在记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篇章中,王孙緤(xiè)提到:“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便,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 其中“骑邑”即指代、上党等需要加强骑兵建设的边境要地。
    • 历史学家杨宽在《战国史》中也指出,“骑邑”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为适应战争需要,在边境或战略要地设立专门负责骑兵征召、训练和驻防的行政单位或军事据点。
  3. 引申与演变:

    • 有时也泛指驻扎有骑兵的城邑或军事重镇。在这个意义上,它更侧重于该地作为骑兵部队驻地的功能属性。
    •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也可理解为以骑兵为主要军事力量或特色的地区。

总结来说,“骑邑”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指战国时期及以后,那些承担着为国家提供骑兵力量(包括兵源、装备、驻防)职责的重要城邑或行政区划,是古代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相结合的产物。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权威汉语工具书)
  2. 《战国策·赵策二》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3. 杨宽《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权威战国断代史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

“骑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驻扎骑兵的城邑,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出处与例证

这一词汇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二》。例如:

赵王欲将原阳(地名)改为骑邑,大臣牛赞谏言:“国有固籍,兵有常经。若随意变更制度(如设立骑邑),会引发混乱,削弱军队。”
此处“骑邑”指赵王计划将原阳改造为骑兵驻防的军事重镇。

3.历史背景

4.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骑马穿越乡村的快乐”,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误读或引申义,需谨慎参考。

“骑邑”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军事语境下的骑兵驻防城镇,其含义在《战国策》等典籍中有明确记载。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可查阅《战国策·赵策二》或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齿青眉北兵悲慄变现重奏醋海躭疾登课点蜡幔颠溺點頭低贱东野队部敦如遁芝繁俎風害芬葩汾水游浮水高薪硌蹴耿怀珪贽黑天候兵交掎忌禁今番金狨岠虚客坊刻俭宽息撩蹶子泠沦氏六容鹿砦漫乱瞑氛逆节弃亲虬屈桑榆绳武蛇拳时患遂师苏苏偷惰头疼投营兔角午安香杵乡先达鲜摘摘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