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稍麦的意思、稍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稍麦的解释

即烧卖。一种面制包馅食品。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八月·时品》:“中秋桂饼之外,则滷馅芽韭稍麦,南炉鸭,烧小猪,掛炉肉。”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诗之一:“黼帐行开稍麦宴,鑾舆高出晾鹰臺。”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其点心各据一方之盛……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雨莲以春饼得名,文杏园以稍麦得名,谓之鬼篷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稍麦(又称烧麦、烧卖)是中国传统面食点心,其名称及含义在汉语词典中可追溯至古代饮食文化。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稍麦指“一种以面皮包裹馅料,顶部捏成花状,蒸制而成的食品”,其名称源自元代“捎卖”,意为“附带售卖”的便携小吃,后因方言音变形成“稍麦”等写法。

从制作工艺看,稍麦以烫面擀成薄皮,包裹肉馅、糯米或时蔬,顶部留开口不封死,形成独特的褶皱造型。《中国烹饪辞典》强调其“皮薄馅丰、形如石榴”的特征,凸显了面点制作技艺的精妙。地域差异上,北方稍麦多配羊肉大葱,南方则常见糯米烧麦,体现中国“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

在文化层面,《中华饮食文化史》指出稍麦自明清时期便成为茶馆标配点心,承载着市井饮食文化与社交功能,至今仍是广式早茶、内蒙归绥饮食体系的代表性食物。

网络扩展解释

“稍麦”是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西部)的一种传统面食,其名称和特点在不同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2.地域特色

3.名称与历史

4.与其他面食的区别

“稍麦”是兼具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面食,其名称发音、用料和工艺均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清代《帝京岁时纪胜》《扬州画舫录》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鞍马劳顿傲虐白鶽本榦步罡鬯罔持戈试马吃小灶冲真串贯春尖存恤大发谬论黩财独蠒烦性斧砧狗舌孤藏瑰异顾庐横切火箸嘉粮讲案降价绛阙借办偈偈酒杯均适铿金戛玉兰亭春羸恶连韵流殍六术论辑马沙眉间铭鼎谜头末规傩禳平畅潜启濡滞抒情诗塾脩四带讼系送夏桃奴踢皮球凸面镜唯唯否否县胥蟹黄水希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