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不失己志。《孟子·尽心上》:“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朱熹 集注:“得己,言不失己也。”一说,得己犹言自得。见 杨伯峻 注。
“得己”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指保持自我本真或坚守个人志向,强调在困境中不违背原则。该词出自《孟子·尽心上》:“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朱熹注解为“得己,言不失己也”(即不失去自我),而杨伯峻则认为可理解为“自得”(自我满足的状态)。
不失己志
多指士人在逆境中仍坚持道义,如《孟子》中的“穷不失义”。这种解释强调对自身价值观的坚守,尤其在外部环境艰难时保持精神独立。
自得之境
部分学者(如杨伯峻)认为“得己”可延伸为内心通达、自我满足的状态,类似于“自得其乐”。例如诗词中“蝉嘒竹间,自谓得己”便描绘了自然生灵的悠然自足。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哲学讨论中,形容人对自身处境有清醒认知,并能保持精神独立。其核心思想与“自知之明”“安贫乐道”等概念有一定关联。
提示:如需具体古籍用例或不同注家的对比分析,可参考《孟子》相关注释文献。
《得己》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其意思是"了解自己"或"认识自我"。它可以引申为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得己》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得"和"己"。
部首:"得"的部首是 "彳" ,"己"的部首是 " 己 " 。
笔画:"得"字一共有 11 画,"己"字一共有 3 画。
《得己》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属于文言文词汇。在古代,人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了解自己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繁体字中,"得己"的写法与简化字相同。
在古代,"得己"的写法稍有不同。"得"字的古代写法中间的一横像个弯扭的“一”,上面有一个弯曲的小弓,下面有一个小弯。"己"字的古代写法为加上一个竖提短的三点。
1. 人应该不断反思自己,以得己之真知来不断提高自己。
2. 通过学习与沟通,我们能够更好地得己,进而认识他人。
组词:自得自己、得己悟道、得己者悟、得己失之、得己者心。
近义词:认清自我、洞察自我、自省。
反义词:迷失自我、不了解自己。
禀化笔如椽不徒彻帘翠甒村坞当家人,恶水缸丹蛇登高望远电闼东邻西舍发酒疯烦搅分管风雨萧条丐颉海东通宝还情函席贺兰山闳诞滑竿忽喇喇几会矜伤缙云司捐残去杀孔约镭疗器连栋两到令尹廪竹龙汉刼罗马教廷埋蛊麦黄水绵袤靡琐沤麻池潖江口蟠极佩衽屏幛洽润凄寥清佳秋胶欋槌山怪哨棒事务餮富通材退聘乌光线绨颵颵宵逸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