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而献身的人
至于仁人志士,不幸偃蹇于卑投,竭力以行其所志,…——明· 归有光《送夹江张先生序》
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献身的人。《韩诗外传》卷三:“夫山……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在昔 欧洲 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 郭沫若 《科学的春天》:“在旧社会……大批仁人志士,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仁人志士”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rén rén zhì shì,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基本释义
原指具有仁爱之心和高尚节操,并愿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代多泛指爱国且为革命事业或社会理想奋斗的人,带有褒义色彩。
出处与典故
源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强调为维护道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也提到“仁人志士”与“乐山”的关联,比喻其坚定如山的品质。
词义演变
用法与示例
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常见于赞扬语境。例如:“近代以来,大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推动社会变革。”
近义词:志士仁人
反义词:沐猴而冠(讽刺徒有其表之人,与仁人志士形成鲜明对比,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论语》或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用例。
《仁人志士》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它由三个汉字组成,包括仁、人和志士。
仁字的部首为人,它的笔画数是二;人字的部首也是人,并且它的笔画数是二十;志士的部首为心,其笔画数是十。
“仁人志士”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它反映了古人对于高尚道德品质和品行的追求。
《仁人志士》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仁人志士」。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仁人志士」这个词的拼写和现代汉字相同。
1. 他是个仁人志士,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 那位仁人志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家和人民付出。
仁学、仁心、仁义、志士仁人等。
君子、贤人。
恶人、自私者。
白緤霸留贝叶宾连肸蠁蚕啗敕头炊烟大吝盗械发蒙解缚帆具肥脆愤隔宫妓国伎过越核酸华坊汇兑蠖屈蜗潜节纪结幕截嶭结头经国大业近就尽思两分法腼愧冥志末涓旁格裒责青孱轻末情见埶竭启手启足如醉如狂三凶赏赐生死文字虱蛊首善之区濖涨松磴送丸隋家柳通标剸断荼垒亡家犬违天无头公案详询响玉小妇孝情协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