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拷的意思、吊拷的详细解释
吊拷的解释
吊打拷问。《元典章·兵部三·押运》:“动将捕盗官吏打駡,及将弓兵人等弔拷,剥脱衣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原来《大明律》一款,捕盗不许私刑弔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审盗》:“拿到真贼,只宜听官审问,不可预先私行弔拷。”
词语分解
- 吊的解释 吊 à 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吊丧。吊孝。吊唁。凭吊。 慰问遭遇不幸的人:形影相吊。 悬挂:上吊(自缢)。吊灯。 把毛皮缀在衣面上:吊皮袄。 提取,收回:吊销执照。 中国旧时钱币单
- 拷的解释 拷 ǎ 打:拷打。拷问。拷掠(泛指刑讯)。三拷六问。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吊拷(diào kǎo)指将人悬吊起来进行拷打,是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刑讯手段。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悬吊使受刑者身体痛苦,以逼取口供或作为惩罚。具体释义如下:
-
本义:悬吊并拷打
- 指用绳索将人捆绑后吊起,使其身体悬空,再施以鞭打、棍击等刑罚。这种方式使受刑者肢体承受巨大痛苦,常用于审讯逼供或执行肉刑。其特点在于结合了“吊”(悬吊)与“拷”(拷打)两种方式以增强刑罚效果。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320页。
-
引申义:泛指严刑逼供
- 由于“吊拷”是古代常见的酷刑之一,故也常用来泛指各种残酷的刑讯逼供手段,强调刑罚的严酷性和非人道性。在文学作品中,常以此揭露封建司法的黑暗。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第1592页。
用法示例:
- “那无情的棍棒,你呆汉休强。这的是衙门禁止,不得将人吊拷。”(引自元杂剧,反映官府滥用刑罚)。
- “官府严刑吊拷,逼他招认。”(形容严刑审讯)。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中国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辞典之一,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其对“吊拷”的词条解释具有学术权威性。
- 《辞源》:中国近代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辞书,商务印书馆出版,尤重考察汉语词汇的古义和源流,其释义具有历史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吊拷”是古代司法或私刑中的一种残酷手段,具体指将人剥去衣服、用绳索捆绑后吊起来进行拷打逼供。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基本定义:指通过吊起受刑者并施以拷打的方式逼供或惩罚,包含“剥衣”“捆绑”“吊打”等动作。
- 动作分解:先剥去受刑者衣裳,再用绳索捆绑后悬吊,随后以棍棒等工具实施拷问(如、4所述)。
2.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 元代案例:《元典章》记载,捕盗官吏对士兵实施吊拷并剥脱衣服,反映其在官方执法中的滥用现象。
- 明代法律:《大明律》明确禁止捕盗时私用吊拷(《警世通言》提及),说明此类刑罚虽存在但受法律约束。
3.相关成语与延伸
- 衍生出“绷扒吊拷”“吊拷掤扒”等成语,均形容严刑逼供的残酷场景。
4.社会意义
- 吊拷作为古代私刑的代表,揭示了历史上司法暴力的普遍性。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也强调审盗时不可私行吊拷,进一步体现其逐渐被规范的趋势。
“吊拷”是结合肉体折磨与精神压迫的刑罚,常见于元明时期。尽管法律试图禁止(如《大明律》),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滥用,成为反映古代司法弊端的重要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襞牋残黎成身驰烟刺股读书大厎大谋不谋凋落風流子纷繷梗化恭恭敬敬贯陌灌坛沽保孤苦海翁洪壮滑动轴承缓脉化胥毁诋救息考掠空庭老鬼唠喀脸相离懈楼敌録兰马士蒙厚民性盘折谦人汽车启宠纳侮奇咳乞麾欺拒日宫善书生魂神四筵松邱俗不可耐随倡俗虑速锐泰山头上动土天帚通微湾回晚霜微暧香金香糯羲轮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