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nge sides in a war;transfer one's allegiance] 军队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
前徒倒戈,击于后以北。——《书·武成》
放下武器。指投降敌方。 唐 鱼玄机 《浣纱庙》诗:“一双笑靨纔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説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 茅盾 《子夜》二:“ 日本 报上还说某人已经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1).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2).倒拖武器。指军队败逃。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鋭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 程远志 被斩,皆倒戈而走。” 清 黄遵宪 《过安南西贡有感》诗之三:“不信王师倒戈退,翻将化外弃南天。”
(3).把戈倒着安放,表示不再用兵。《吕氏春秋·原乱》:“ 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参见“ 倒置干戈 ”。
(4).倒持武器。《南史·胡藩传》:“ 藩 谓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祸,不早去,后悔无及。’”参见“ 倒持泰阿 ”。
倒戈(dǎo gē)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纵深度的军事用语,指军队或士兵在战争中调转武器方向攻击己方阵营的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该词本义为“掉转武器攻击自己人”,后衍生出“背叛原有立场”的抽象含义。
从词源结构分析,“倒”表示翻转、反向,“戈”为古代兵器(形似长柄横刃),二字组合直观呈现了武器方向转变的场景。这一构词方式体现了汉语“以形表意”的特点,如《说文解字》注“戈,平头戟也”,印证其作为核心战争符号的文化属性。
古代文献中,《尚书·武成》记载商周牧野之战“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生动记录了商朝士兵临阵反戈的历史事件。现代语境下,该词已拓展至政治、商业等领域,《人民日报》在分析企业竞争时曾用“技术团队集体倒戈”形容核心人员转投对手的现象。
语言学视角中,倒戈属于“动宾式”合成词,其语义演变符合汉语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的规律。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显示,该词在军事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是日常语境的3.2倍,印证其专业术语属性。
“倒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dǎo gē,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现代多用于比喻立场转变,如政治斗争中派系倒戈(参考茅盾《子夜》)。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文学引用,可查阅《尚书》《三国演义》等文献,或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白茫茫白壤百日丹豹文鼠北碑南帖悲路穷北庭都护府迸激笔管条直跛眇蚕市超以象外吃透春濑大拂蹈瑕雕砌地久天长对着和尚駡贼秃反兵抚宁搆通古语横征苛敛洪音昏蔽货真价实僵化降冕节适静好讥责计争卷梁镌砻宽广炼风涖丧毛坯眉怃甍甍民部轻扇桑虫鬖鬖上铺伤世杀伤半径生境世弟室授素弦挺身尪卒位任五厄相方小活儿些子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