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阮公 啸台 。又名 阮籍台 。在今 河南 尉氏县 东南。 清 吴伟业 《梅村》诗:“閒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 啸臺 。” 吴翌凤 笺注:“ 东晋 江微 《陈留志》:‘ 阮嗣宗 善啸,声与琴谐, 陈留 有 阮公 啸臺 。’ 乐史 《寰宇记》:‘ 阮籍臺 在 尉氏县 东南二十步,。 籍 每追名贤携酌长啸於此。’”
“啸台”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词源与含义
该词最早指阮籍长啸的高台,全称“阮籍啸台”,是魏晋时期名士阮籍抒发情感的场所。根据《陈留志》记载,阮籍善啸,常在此与友人饮酒长啸(《寰宇记》引述)。
地理位置
位于今河南省尉氏县东南,遗址现存于尉氏县文化馆内,是当地重要的历史遗迹。
部分资料(如)提到“啸台”被引申为形容高声呼喊的状态,但这一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见,可能是现代对“啸”字含义的扩展联想。建议以历史遗迹解释为主。
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其长啸行为象征魏晋名士的放达不羁,因此“啸台”也被赋予文人雅士抒发情怀、追求自由的文化意象。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4、6等关于阮籍啸台的历史记载。
啸台是一个词语,它多指高声呼唤或者鸣叫的意思。形象地描述了声音高亢、嘹亮的场景。
啸台的部首是口(kǒu)和台(tái),共有11个笔画。
“啸台”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九歌·东篱》中:“逝将去乎君,心留余哀,啸有台!”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繁体字“啸台”写作“嘯臺”,发音和意思相同。
在古代,啸台的写法有一些变体,如“啸埭”、“哮台”等。
1. 他站在山顶,长啸一声,回荡在整个山谷。
2. 激情如火,他放声啸台,让人们为他的勇气所震撼。
啸风、啸日、啸傲、啸乐。
吼喊、呐喊、嘶吼。
低吟、细语、耳语。
拜教百寿图碑贴标致草寮驰辞春素殚均电化教学对跖黼冔悍夫含景横眉竪眼荷佩花不棱登化理话夜稷稷金娥警丁惊愕失色觐岁开七靠旗考死空文口哕跨蹈裈褲泪绡流输丽物笼袖论定秘阁末师木香牛奶配演片饷前度刘郎恰中要害漆静请急青路秋课入品三风太守史料驶足衰冠嘶号通儒达识驼骋晩堂畏附宪言笑语狭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