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稗史的意思、稗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稗史的解释

记载民间轶闻琐事的书。与正史有别。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序》:“故自 武德 、 贞观 而后,吮笔为小説、小録、稗史、野史、杂録、杂纪者多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辨<明史纪事本末>非窃书》:“又称 明 季稗史虽多,惟 谈迁 编年、 张岱 列传两家,具有本末。”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国内颇纷纭多事,简直无从说起,生人箝口结舌,尚虞祸及,读 明 末稗史,情形庶几近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稗史,指区别于官方正史(如二十四史)的、由私人撰写的记载轶闻琐事、民间传说、街谈巷议的史书或笔记小说。其名称来源于“稗”字的本义——稗草,一种细小、非主流的杂粮作物,用以比喻这类记载的非正统、非官方性质。它常被视为正史的补充,提供了官方史书可能忽略或未记载的社会风俗、人物轶事、地方掌故等细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详细释义与特征

  1. 非官方性与民间性

    稗史并非由官方史馆或朝廷钦定的史官编纂,而是由民间文人、学者或好事者根据见闻、传说、笔记整理而成。其内容多聚焦于正史不屑或不便记载的琐事、趣闻、异事、风俗人情等,视角更为贴近普通民众生活。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稗史”的定义强调其“野史、琐记”的性质。

  2. 内容广泛而琐细

    稗史涵盖的内容极其庞杂,包括但不限于:地方风物、名人轶事、神怪传说、社会习俗、奇案异闻、市井百态等。它不拘泥于宏大的政治叙事和帝王将相,更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和多样性。来源参考:《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稗史“泛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3. 史料价值与文学性并存

    • 史料价值:尽管稗史记载未必完全符合史实,常夹杂虚构与夸张,但它为研究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民众心态、文化习俗提供了正史之外的重要补充材料,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文化史)的重要参考。
    • 文学性:许多稗史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叙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对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笔记小说、志怪小说、世情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来源参考:学者对古代笔记小说研究的普遍共识,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历代笔记小说的评述。
  4. 与正史、野史的关系

    • 区别于正史:正史是官方认可的、体系化的王朝历史记录,体例严谨(纪传体为主),内容侧重政治军事大事和帝王将相。稗史则完全在官方体系之外。
    • 常与野史混用,但侧重不同:“野史”一词范围更广,泛指一切非官方的历史记载,有时也包含具有较强史料批判性的私人史著。而“稗史”更强调其记载内容的琐细、非主流和文学性,有时特指笔记小说一类。两者界限常不分明,但“稗史”的文学色彩和“小道”意味更浓。来源参考:古典文献学中对史书分类的讨论,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史部杂史、小说家的分类标准。

词源解析

“稗”本义为稗草,一种形似稻谷但籽粒细小无用的杂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引申为“微小、琐碎、非正式、非主流”之意。“稗史”即取此引申义,意指记载琐碎、非正统历史的著作。其名称本身就点明了这类作品的地位和内容特点。来源参考:《说文解字》对“稗”字的解释及引申义研究。

代表作品举例

中国古代著名的稗史类作品众多,例如:

网络扩展解释

“稗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ài shǐ,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稗史指记录民间轶闻琐事、风俗传说的非官方史书,与正史相对。最初为史学概念,后逐渐演变为文学概念,常与“小说”或“野史”关联,被视为正史的补充。

2.来源与演变

3.内容与特点

4.文学意义

稗史从史学分支发展为文学代称,反映了“以小说为正史之余”的观念,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民俗的重要资料。

5.常见误读与辨析


稗史是古代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有史学价值,也具文学意义。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书·艺文志》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相关论述。

别人正在浏览...

摆班抱窝俵养比丘侧柏吃不了兜着走驰射赤埴道州颠窒禘尝底牌东瑟墩座幡织飞烟国忌过手何功之有哉衡雍讧炽黄韲晖光晦光毁瘵火眼金睛火枣絜矩介心君山刊本孔雀翎扩建哭丧棒鲤庭流纨曚曚亮免解举人木匵佩笔偏裼凭几之诏破空情亲起赛让手如狼似虎散隶赏共涉渡牲牷似曾松鹤宿计泝涉探头缩脑条驳铁絙通曙消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