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伏的意思、摧伏的详细解释
摧伏的解释
折伏,制服。《隋书·经籍志四》:“ 释迦 之苦行也,是诸邪道,并来嬲恼,以乱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尽皆摧伏,并为弟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达罗毘荼国》:“ 如来 在昔於此説法,摧伏外道,广度人天。”《景德传灯录·释迦牟尼佛》:“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魔军摧伏休兵仗,青史都无贰负臣。” 赵朴初 《原来是这样的不可思议》诗:“他摧伏了魔军,他得到了大解脱。”
词语分解
- 摧的解释 摧 ī 破坏,折断:摧残。摧折。摧颓。摧眉折腰。 挫败,挫折:摧败。摧挫。摧陷。 伤痛:摧怆。摧心。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网络扩展解释
“摧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uī fú,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不同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通过武力或强大力量摧毁、征服对方,使其无法抵抗。该词强调以压倒性力量制服对手,常用于描述军事、宗教或精神层面的对抗。
详细解释
-
常规用法
多表示“折伏、制服”,如《隋书·经籍志》中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后“尽皆摧伏”外道邪魔。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用此词描述如来“摧伏外道”的典故。
-
佛教引申义
在佛教语境中,“摧伏”被赋予更深层涵义:
- 象征佛法对邪魔的压制(如“摧伏邪魔”);
- 暗喻佛法辗转不息、圆满无缺的修行过程。
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宗教或战争叙事,如“魔军摧伏休兵仗”(奚侗诗句)。
- 现代语境:可比喻在竞争、辩论等场景中以绝对优势压制对方,但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摧伏”既保留了古代军事与宗教征服的强力度表达,又在佛教文化中衍生出精神修行的象征意义。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
网络扩展解释二
摧伏,这个词意思是指用武力或权势压制、征服某个敌人或对手。它的部首是手,笔画有12画。
《摧伏》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论语·堇如》一篇中。在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是「摧伏」。
古代汉字写法中,摧伏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基本一样,只是字形稍有差异。具体而言,摧伏的古代汉字写法为「摧佛」。
以下是使用摧伏的例句:他们联合起来,摧伏了那个强大的敌人。这个国家被强大的军队摧伏了。
与摧伏相关的组词有:摧残、摧折、摧毁、摧破等。
摧伏的近义词包括:征服、剥夺、压制、制服。反义词则是:解放、抗击、抵抗、反抗。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到你!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尽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