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rmal manner]∶日常的态度
失其常度
(2) [fixed law]∶一定的法度、规则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
(1).固定的规律或法度。《楚辞·九章·怀沙》:“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
(2).一定的标准、规格。 宋 叶适 《李仲峰墓志铭》:“庐室用器,皆有常度。”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三》:“儒臣之进止有常度,不若宦寺之卧起而间也。”
(3).指正常的方式。 谢觉哉 《体育活动的好处》:“一天工作八小时,学习或其他事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这是常度。”
(4).常态。《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二·水鬼假冒舢板船》:“自登舟之后, 柏存 举措言语,颇改常度。”
常度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指社会或自然界中稳定不变的规律、准则。例如《汉语大词典》指出,“常度”可表“常态、常规”,如《楚辞·九章·怀沙》中“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强调事物固有规则的不可替代性。《现代汉语词典》补充其为“日常的法度”,如治国需“守常度,行正道”。
在度量衡或行为规范中,引申为“固定的限度”。《辞源》释义“常度”含“恒常之尺度”,如《礼记·月令》载“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正权概”,即通过统一标准维护社会秩序。
用于形容人的品格,指稳定从容的风范。《汉语成语大辞典》引例《宋史·李沆传》中“沆性直谅,内行修谨……居常度,远浮躁”,体现个人修养与恒定气质的关联。
“常度”兼具自然规律、社会准则及人格修养的多重内涵,其释义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常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其核心释义及使用场景的
日常的态度或常态
指人平常的行为举止或情绪状态。例如《后汉书》中“失其常度”描述将领在战局不利时失去平常的镇定。薛福成《庸盦笔记》提到“颇改常度”,形容人突然改变一贯的言行方式。
固定的法则或规律
强调事物固有的标准或自然规律。如《楚辞·怀沙》中“常度未替”指法则未变,东方朔《答客难》提到“天有常度,地有常形”,说明天地运行遵循固定规律。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证或历史演变,、等来源。
板实薄恶卑国博物君子倡侩此个村父错扳刁劣阨难肺循环高悟隔母个时搆离鳏处滚案古铁汗迹火烙印火术夹裙计画积霤敬服金堦揪睬刻俭拦腰布龙趋马鲛鱼明道浓笑飘翩披毛带角前典强聒不舍栖寄弃咎热锅上蚂蚁鋭锒润气散紊赏灯上开实绩时宪法熟腔私传私分耸峻剔抽秃刷体信屯滞沃言五车陷殁闲蹊先知先觉熙和